只有改變群眾就業觀念,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才能從根本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2003年,中央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吉林人開始反思,振興的短板在哪里? 上世紀80年代,吉林省九臺市葦子溝鎮大葦村四社農民郝大鵬決定辦個公司,養殖黃粉蟲。村里多數鄉親不理解:“這個郝大鵬,太不本分。不好好種地,養什么蟲子?凈瞎搗鼓!”
那時的吉林,“個體戶”是降身份的行當。別說守著肥沃黑土地的農民,就連下崗工人,不到迫不得已,也不肯委身的。
黑土地、大糧倉、汽車城、共和國老工業基地……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的吉林,其短板不在客觀在主觀:官本位、小農意識、“單位”情結……這些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落后觀念,極大地阻礙了吉林的發展。
謀發展,創業文化這一課必然要補;興吉林,“闖關東”的精氣神決不能丟。
培育創業文化 激發創業熱情
抓住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有利契機,吉林大力弘揚創業文化,推動百姓自主創業。
吉林省委、省政府經廣泛調研、深入剖析,提出只有改變人民群眾就業觀念,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才能從根本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由此,創業文化建設被確立為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抓手。
省委書記王珉向黨政機關干部推薦了兩本書——《木棉花開》、《東北咋整》。要想破除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觀念,就得先統一黨政機關干部的認識,再引導人民群眾。
“培育創業文化,要從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入手,宣傳部門責無旁貸、大有作為。”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荀鳳棲告訴記者,“我們充分整合媒體資源,形成宣傳合力,通過開設專欄、推出專版、樹立典型、解讀政策、帶動專家研究吉林文化等方式,大力弘揚創業文化,營造創業光榮的輿論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