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家高校、37個地方政府、28個企業,近300名課題組成員,歷時半年多,完成了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委托的重點研究課題——“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研究”,并順利通過了鑒定。
8月6日,承擔這項課題研究的“在滬教育部直屬高校畢業研究生就業工作協作組”向媒體公布了課題報告,報告顯示,大學生的創業熱情比較高漲,有65.88%的受訪大學生支持在校期間參與創業,但是在當代大學生群體里,真正將創業作為未來人生選擇的還不是很多,在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有創業經歷(開辦企業)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1.94%。
課題組副組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邵松林介紹,對調研數據進行分析的結果反映,我國高校畢業生創業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創業絕對人數比例小,創業項目高科技含量少,集中在社會服務業等門檻較低的行業,較難體現大學生在專業技術上的優勢;二是能力有薄弱環節,特別是缺乏實踐經驗,這也反映出高校在創業教育過程中重知識輕實踐的缺陷;三是融資渠道不暢,缺乏創業資金。
創業人數比例小,高科技含量較少
在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中,有創業經歷的人數只占總人數的1.94%,說明真正投入創業實踐的大學生絕對人數還是很少的。考慮到可能有學生把模擬創業、創業計劃大賽等具有創業性質的活動也理解為創業經歷,實際參與開創企業的人可能比例更小。
課題組問卷調查的309位創業者分布在不同的行業領域內,其中從事社會服務業的最多,其次是制造業,金融、保險業,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業,以及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報告還顯示,雖然大學生創業的行業不少,但其中真正參與高科技創業(指創業項目中擁有專利權、商標權和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創業者并不多,僅占創業人數的17.11%。
針對已創業大學生的調查中,96.44%已創業者的公司規模在20人以下,反映出大學生創業公司規模較小的現實。課題組指出,由于創業過程的漫長和艱辛,受制于資金不足的困境,加之規模小的公司具備的優勢,大學生嘗試創業之初選擇規模較小的公司也是一種明智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