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副秘書長董江山在接受網易科技獨家專訪時表示,創業青年往往存在認知方面誤區,國內創業交流展示平臺的缺失成為青年創業失敗率高的原因之一。對于目前上海的產業環境,他認為相比大企業,剛剛起步的創業型企業生存狀態更值得關注。
大學生創業認知仍不足
“資金固然重要,但這不是最核心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創業項目相關的認知和相應的企業經營管理方法、能力。”作為“天翼杯”2009上海IT青年創新創業行動主辦方的工作人員,董江山已經參與了三屆該活動的組織工作。
早在2002年,上海團市委就開展了“上海IT青年十大新銳”的評選,希望借助榜樣的力量來激勵年輕人創新創業,盛大陳天橋曾當選第一屆的十大新銳。在網羅三屆上海IT青年十大新銳的基礎上,2004年上海市信息化青年人才協會成立,并于2006年推出首屆“上海IT青年創新創業行動”。
據董江山介紹,第一屆參賽者只有數十人,很多也都只有簡單的創意和朦朧的想法;第二屆參賽者人數上升到一百多人,其中不乏已經組建團隊、成立公司者;到今年的“天翼杯”2009上海IT青年創新創業行動,報名人數已經超過三百,其中大學生創業者將近占到五成。
對于大學生創業,雖然社會關注度很高,但成功率卻相對較低。
在董江山看來,學生創業最大的問題仍在于對創業認知的不足。這種不足包括了對自己創業項目的技術成熟度、商業模式認識不足,對自身團隊的能力和資源儲備往往過于樂觀;還包括了對目標市場認識不足,缺乏科學而有針對性的調研,盲目樂觀。有時費了很大勁推出一項產品或建了一個網站,卻發現早已有人做得更好,自己一點機會都沒有;還有就是對企業經營和團隊建設缺乏認知,往往不能正確規劃企業資源的規劃,企業運作機制隨意性太強,對于風險缺乏預警和控制!坝械娜四弥迨f的啟動資金,首先想到的是要給自己買了部車開開,這肯定是有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