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不足很多情況下是與大學生創業者的成長學習經歷密切相關。在學校中,學習基礎知識被當做重要的任務,拿學分、評獎學金的導向讓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和認識創業,以及在自己感興趣的創業項目上投入精力。從學生到創業者,除了身份上的變化,還包括了從校園到社會這一外部環境上的巨大變化。
在國外,不論是“老新銳”的代表谷歌公司還是“新新銳”的代表facebook,這些迅速成長起來互聯網巨頭起初都誕生在學生宿舍。
“對于大學生創業,既不能因噎廢食一味否定,也不能簡單鼓勵,任其碰得頭破血流。我們需要做的是幫助大學生補上創業相關認知這一課,把他們扶上馬、送一程。”董江山表示,這也是上海團市委等單位舉辦“上海IT青年創新創業行動”的初衷。
“有了好的想法,要把它變成好的商業模式,需要精準的市場分析和定位、完善的方案設計和技術實現,而最后要成為成功的公司,還需要資金的投入、合理的團隊和有效的管理。這些則需要一系列的外部配套來幫助創業青年實現。”
董江山稱,IT青年創新創業行動整合資金、政策、園區等資源,并組織一大批成功青年企業家、風險投資機構負責人擔任參賽者的創業導師。“我們是在做搭建平臺的工作,青年需要得到創業輔導和支持,投資商需要找好的項目,而政府想幫助青年就業創業。通過活動,創業者與投資機構、創業者與政府機構以及創業者之間,都可以實現更好地交流。”
“現在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在不斷強化,社會對創業的關注和扶持也在加強,不少企業家也轉到了投資領域,整體投資環境有了改善。便捷的IT技術、3G應用、良好的支付環境這些都給IT青年創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對于未來,董江山信心滿滿。
起步型創業企業的生存困境 應向江浙學習
除了關注大學生創業外,董江山建議多關注已經“在路上”的起步型創業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