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科院和香港中文大學近日聯合發布了《全球創業觀察》的調查報告顯示——
近日,深圳社科院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發布了《全球創業觀察》的調查報告顯示,深圳人口參與創業的比例大幅下降,從2004年的11.5% 下降至2009年的4.8%。而與此同時,內地其他地區的早期創業率卻穩步增長,由2005年的13.7%上升至2009年的18.8%。創業人口的大幅下降是否意味著什么?深圳創業激情的短缺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然,還是經濟不景氣環境下的暫時“蟄伏”?深圳創業激情的短缺是否意味著創新精神的消退?三十而立的深圳,如何才能再掀起大規模的創業潮而“永葆青春”?專家認為,目前深圳創業綜合成本上升已是不爭的事實,更應該從建設軟環境上著手,保持深圳創業的“熱度”。
策劃/柯學東 文/記者廖嘉明、阮曉光 圖/記者駱昌威
深港下降內地增長
這份研究與分析香港及深圳現時創業情況的報告指出,兩地創業活動數據的收集來源于香港中文大學和深圳社科院在2009年5月到8月期間,在香港及深圳進行的4000 個電話訪問及72 個面談訪問。
研究發現,深圳早期創業率(包括新創立的企業或營運少于三年半的企業)由2004年的11.5%下跌至2009年的4.8%。同類數據香港也從2007年的10%大幅減少到3.6%。盡管深圳和香港兩地的早期創業活動減少,但是內地其他地區的早期創業率卻穩步增長,由2005年的13.7%上升至2009年的18.8%。
據主要負責此項研究的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文化研究所所長王為理博士介紹,深圳方面的專家訪談主要采訪了企業家、政府等9個方面36位專家,并通過回答全球統一調查問卷,了解調查對象所在經濟體系的創業基礎條件的現狀。
“深圳是外向型經濟,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比其他城市大得多,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影響下,投資活動和創業活動的減少是必然的。”深圳社科院院長樂正教授表示,深圳創業活動的驟減與內地創業活動的活躍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于深圳在2008年底到2009年初的那場危機中,“傷”得更重。
無可避免的一個事實是,30年過去了,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的深圳,繁榮反而成為深圳人創業的困境。“現在很多年輕人,傾向于去尋找一份工作,工作多年后,再去創業會心存畏懼。愿意去獲得并不高的工資,而不去創業。”研究報告指出。城市創業激情隨著其發展和逐漸富裕而減弱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深圳已發展成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經濟體,城市變得富裕,安于現狀的心理多了,影響了創業激情。”樂正表示。
深圳創業“夢在何方”?
深圳創業活動大幅下降意味著什么呢?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必然,還是經濟不景氣下的“蟄伏”?深圳創業激情的短缺是否意味著創新精神的消失?三十而立的深圳,如何才能再掀起大規模的創業潮而“永葆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