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受外部經濟影響
深圳市社科院院長樂正教授認為:“在深圳,高收入者主要不是企業家,創業致富的人群成為很多人特別是畢業生的榜樣,只要到華強北看一下,那些在百折不撓奮斗的人,就能感受到深圳獨有的創業的激情。”樂正認為,創業活動作為宏觀經濟的一部分,其下降原因主要受經濟不景氣影響。“經濟越不景氣,投資活動、創業活動就越少,因為風險會明顯上升。”樂正認為,去年深圳創業活動減少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不能因為外部經濟形勢的影響得出的數據而證明深圳創業熱情的短缺,甚至是創新精神的消退。“我預計今明兩年,深圳的早期創業率應明顯上升。”
創業成本明顯增高
深大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長肖俊認為:“這些年來,治安、公共交通、孩子上學、就醫、落戶、高房價、貪腐等問題都在消磨深圳的激情,使深圳不再是年輕人心中的夢想之地,不再是創業樂土,不再是揮灑激情的城市。”
肖俊認為,早年的深圳之所以能夠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就在于政府創造了一個適宜創業、適宜才能發揮的環境。而現在政府的政策偏向保守,變得顧前顧后,內地許多城市的創業環境已經不比深圳差,甚至超越深圳。另一方面,肖俊認為,深圳的市場經濟已經趨于成熟,想要介入新領域的空間比較小,門檻比較高,這也是深圳創業人口“萎縮”的原因。
創業是萎縮還是升級?
“深圳是靠創新起家的城市,全部的奇跡都承載在創業過程中,現在雖然創業人口比例在下降,但并不是說質量也在下降。相反,它說明深圳的創業層次正在升級。”深圳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劉軍教授認為,早期來深圳創業的人,大多靠的是膽量和機會,憑借簡單的商業、加工業便可以發家致富。“但是,現在如果想在深圳創業,膽量、技能和智慧一個都不能少。”
劉軍分析說,創業人口比例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創業成本不斷加大,在深圳這樣集聚效應強烈的地方,想要發現新的商機不是易事。另一方面,深圳創業環境也在不斷改變,“不再像過去那樣,適宜所有創業者。”劉軍說,“適者才能生存的道理會讓更具實力的創業者植入。”
劉軍認為,深圳創業的未來不在于追求數量,而在于與國際接軌。“深圳要想避免創業激情短缺,創業文化持續性的構造不可或缺。”劉軍說,“過去深圳創業文化的象征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現在需要注入新時代的標識和內容。”
創業故事
從扛煤氣勞工到物流“巨頭”
1997年,寶鼎威物流園區董事長張亞東也是一個到深圳“尋夢”的年輕人。用他的話說,那時的他就是一個窮小子,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用,一元錢要省吃儉用花三天。
“來到深圳,我的第一份工作是扛煤氣,可是我的眼光不只停留在做個打工仔上。等我把布吉跑遍后便有了自己的想法:整合當時極其不規范的煤氣行業,該做批發的做批發,該做門店的做門店。因為敢作敢為,最后布吉其他的煤氣站點都競爭不過我。”最讓張亞東自豪的是,他當時還組織成立了布吉鎮燃氣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