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聘者少于預期,讓企業負責招聘的人員大為焦急。但從業者對于是否出現“用工荒”的問題,卻表現的頗為謹慎。
“我不認為現在的用工荒是勞工短缺造成的,這個可以用數據說話。”從事了八年人才市場工作的徐舜,拿出了納杰人才數據研究中心對去年武漢人才市場的統計數據。
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應聘者有34.39萬人,而近11.6萬家企業提供的崗位數為25.37萬個。
“從去年總體的數據分析看,企業招工的需求和求職者應聘的需求,兩邊都比較旺盛,所以我認為用工荒目前只是一個季節性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勞工短缺。”徐舜表示。
但在一些縣域企業的老板看來,眼下工人難聘,卻是實實在在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仙桃市飛翔無紡布用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趙云祥向記者表示,他的企業自正月初八復工以來,來上班的人尚未到齊,需要再招聘約200名一線普工。
“我們的招聘信息已經掛出去了,但是現在情況不理想,招不到人。”趙云祥分析,除了節后很多人還沒開始找工作以外,大城市生活環境對年輕人的吸引,也是企業招工難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仙桃市經信委副主任周正平告訴記者,今年節后仙桃市用工缺口預計達3萬人,這些缺口大部分都是因為因企業擴產或者新項目落地而帶來的。“熬過這段時間,或許會好轉一些。”唐文杰感嘆到,“很多企業這兩年都在擴產,對普工和技工的需求一年比一年旺盛,但應聘者大多都還是處在一種觀望的態度。”唐文杰說。
一位家在孝感的應聘者告訴記者,“來這里先看看有沒有好的機會,如果待遇都不好的話,就留在家鄉縣城里做事算了。”多年在外打工的他解釋道,縣城里也有工廠在招聘。
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
在目前宏觀經濟形勢逐步降溫的背景下,季節性用工荒的出現,成為企業與勞工博弈的契機。
“工人當然都想找到工資高、福利好的企業,企業也想用最少的錢找到最好的人,這是一個相互博弈的過程。”徐舜表示,目前選擇從沿海地區回來就業的人數,正在逐步增多,除了中部與沿海地區的薪酬差距逐步縮小以外,產業轉移帶來的中部大量的產能,也是勞工留守原籍的一個原因。
根據湖北省勞動就業管理局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至2011年三年間,湖北省農民工在省內務工的比例分別為40%、43%和47%,其中2011年人數達550萬人。
“中西部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增長速度超過東部,原來到東部地區的農民工可能選擇留在本地,因此東部地區的用工形勢也會很嚴峻。”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簡新華分析,雖然東部地區進行戰略性產業轉移,其自身產業技術含量也在提高,相比之下缺的是技術工種。
簡新華認為,在目前宏觀經濟形勢由過熱向降溫發展的過程中,國內勞動力在原有的基數上,總體仍然是供過于求。而目前所產生的用工荒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自然解決。
來自武漢市人社局就2012年武漢市就業形勢分析的報告,印證了簡新華的這一觀點。
根據預計,2012年武漢市需就業的勞動年齡人口將達32萬以上,但同期武漢市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預計不超過20萬個,崗位缺口超過12萬,就業環境依然嚴峻。
“企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農民工就業問題,需要政府站在全局上來通盤考慮。”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李迎生表示,目前的用工荒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結構性的用工荒,而農民工處于弱勢一方,因此更需要政府和企業的關注。
“政府要考慮目前企業技術升級換代的需求,也要考慮因勞動力基數大造成的就業問題。”李迎生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