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有可能是鳥人。”這句網絡流行的調侃語,放在當前熱火朝天的創業環境下,戲謔中頗有幾分真實的意味。
周亮(化名)最近就碰到了一件令他郁悶的事。在通過申報、審核、比賽等層層關卡后,周亮所在的企業加入了某知名第三方創業聯盟。該聯盟承諾會對入選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戰略梳理與規劃指導,并有大量平臺資源可供企業共享,對于成長優秀的企業還會參與早期天使投資,這對于剛在互聯網創業階段起步的周亮來說,無疑等于多了一個加速平臺。
出于對上述聯盟的信任,周亮將涉及企業目前的商業模式、核心技術、拓展設想等具體內容毫無保留地告訴了聯盟派駐的相關服務人員。然而,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他便獲悉聯盟內部自己組建了一個團隊,操持起了與周亮類似的創業項目,原本的導師瞬間竟然成為了行業競爭對手。
在炙手可熱的創業大潮推動下,大量的創業圈子順勢而出,這些圈子背后的操盤者多為第三方創業服務機構,他們以服務的形式為創業企業提供發展平臺,甚至還包括提供早期的投資資金,而這些都恰恰是創業早期企業最迫切想要得到的資源。另一方面對于這些創業服務機構而言,通過搭建平臺接觸大量的早期創業企業,從中發現成長優秀的苗子也成為了其獲取早期投資渠道的有效途徑之一。可以說,這是一種雙贏的做法。
然而,正因為如此,不少魚目混珠者也乘機混入了這個群體中試圖謀利。一位投資界的人士告訴記者,這群人在業內被稱為“假天使”,且一直存在,他們借為企業服務的名義來誘套企業的核心機密,其實質是自己組建團隊來復制創業者的項目,或者是將一些初創型企業的好點子嫁接到自己的已投項目中,這些假天使中也不乏一些打著創業扶持機構名義的個人或是團體。
周亮覺得自己可能是碰到了“假天使”,但當他試圖維護自己權益時卻發現自己除了與該聯盟簽訂過相關服務協議之外,并無其他約束條款,而在已簽訂的協議中也無涉及保密企業核心內容的相關條款。
記者在采訪多家創業服務機構之后發現,在這些服務機構內部鮮有與企業簽訂保密協議的做法。甚至于有機構內部人士向記者直言,不簽保密協議是行規。
他給出的理由是,一般進入這些創業圈子的第一步就是申報,在申報時企業都會被要求遞交商業計劃書,而其中必定會涉及一些企業的核心內容。不僅如此,所有的投資機構了解擬投企業的第一步都是從商業計劃書開始。“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要與每一個遞交商業計劃書的企業都簽訂保密協議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他說,“保密協議大多只存在于進入DD(盡職調查)階段。”
另一方面,上述人士也向記者提及,其實對于早期創業企業,它們中的不少企業一開始并不明確自己的創業方向,調整發展方向的狀況時常存在,一旦發生變更,先前的保密協議就會變成一張廢紙。
然而,即便是那些少數有簽訂保密協議的機構,對企業來說很多時候這紙協議更像是安慰劑。某家早期創業扶持服務機構的副總經理告訴記者,其在與企業簽訂服務協議時會涉及一部分保密條款,比如企業間不能相互泄密,機構不對外泄露企業核心信息等內容。但他也向記者坦言,這些條款無任何法律效應,是否遵守全憑協議雙方的個人信用,一旦真的發生泄密的問題,企業很難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但也有創業者對此事并不感冒。一位創業者向記者直言,企業害怕核心內容泄密無非是怕被競爭對手趕超,但在創業這件事上,沒有一個絕對獨一無二的創業想法,任何一個創業思路的背后都可能有成百上千個相類似的企業誕生,且任何企業都不可避免地會遭遇行業間對手的抄襲、模仿。他舉了個例子,就好比企業開發了某個核心技術,但這個技術永遠都不會成為壁壘,因為永遠有更厲害的技術高手。“指望著想要一家獨霸天下的做法本身就不正確,相反只有在更多同行企業的帶動下才能促進行業的發展,企業才能從中獲得更多的利益。”他說,“企業真正在乎的核心壁壘應該是時間,誰能在時間上搶先一步,誰才能站穩腳跟。”
上述投資界業內人士建議初創期企業在加入第三方創業服務機構前,應先了解一下這個服務機構過往在業內的口碑。同時,為了規避后續可能產生麻煩,創業者在與這些機構溝通時也可以采取有所保留的做法。“比如不一定要向機構全盤托出涉及企業的關鍵信息,按照機構對企業的服務進程以及是否對企業真正受用的程度,再逐步地向機構‘透底’也是一種穩妥的方式。”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