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公司的后續成本
與“1元公司”的說法形成對照的是,在北京實際注冊一家新公司從最開始的名稱申請到能夠開始正常營業最少也要30天的時間,這30天里的資金投入也不是1元錢能解決的。一位熟知公司注冊流程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有諸多的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是無法節省的。
首先,在行政審批的過程中需要錢,銀行對公賬戶還需要錢。“刻一套公章都要1000多元,因為所有的章必須是銅質的。另外還要一套稅控機至少得四五千元。租房還要上繳一定比例的印花稅。”
其次,房租是一筆巨大的隱形投入。因為注冊一家新公司是需要明確的辦公地址的,新的公司也必須在注冊的辦公地址辦公,注冊的辦公地址只能是商業樓,不同的公司之間不能合租同一個辦公地點。“在上述約束條件下,新注冊的公司將面臨著兩個選擇,要么就是選擇熱門地段付出高額的房租費用;要么就是選擇偏遠地段。而偏遠地段的公司相比于繁華地段的公司機會可能會少很多,導致公司的發展舉步維艱。”
“注冊公司的行政工本費得1萬元,租辦公地點至少得交半年的房租,所以3萬元是基本門檻,刪去3萬元這個最低門檻沒有太大實質意義,至少在北京是這樣的。”上述業內人士說。
最后,時間也是看不見的最大頭兒的支出。“想要注冊一家公司到開始營業,至少也要花去30天的時間,除了核名之外其他的時間都是固定的,核名正常時間是3到4天,但是如果重了名就需要重新提交可能會導致申請時間過長。”
一位代辦注冊公司的業務員告訴記者,“另外如果涉及互聯網、餐飲等需要有前置審批項目的企業,就需要更長時間了。餐飲業的提前審批至少得1個月,互聯網提前審批能不能通過都是個問題。”在這期間公司或企業無法招募員工開展經營,至少要白白浪費掉30天的高額房租支出,最重要的是對于十分強調實效性的產業,尤其是互聯網等信息產業,30天會錯過許多機遇。
政策歧視仍是最大障礙
“對于強調實效性的行業而言,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公司注冊耗時太長的問題。”丁先生說,“時間太長會導致你的公司開起來以后,大公司也反應過來了。你們開始做時,大公司也開始行動了。在相同的起跑線下,小公司怎么可能成長起來?”
丁先生認為,要想縮短注冊公司的時間不僅僅是工商部門注冊程序有所放寬就能夠達到的。因為稅務部門在安裝稅控機之前必須實地核查,如果只是工商部門的CYE規則改了,稅務部門沒有改,包括其他環節上的銀行、質監局的規則沒有改的話,是無法真正縮短注冊時間的。
“這些部門的操作時間都應該往前提,而且往前提是有物質基礎的,因為后面三家單位所需的資料大致與工商局需要的資料是相同的,這樣通過信息化的辦公的基礎,完全可以提供一份資料使這四個部門共享,最后就可以同時給你辦完從而大大壓縮注冊公司所需要的時間。”丁先生說。
丁先生認為,錢并不是制約公司注冊和阻礙創業熱情的最關鍵因素,真正的創業難點在于如何讓政策真正地做到向中小企業偏斜,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市場的狹縫之中健康地成長起來,而不是一露頭兒就被大型企業或者壟斷企業扼殺。
另外,行政手段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也阻礙了創業者熱情。“除了大量壟斷性行業沒有向民資開放以外,目前,無論是貸款、上市,還是土地批租、人才招聘,甚至是優惠政策使用,行政的手無處不在。從總體上向國有企業、大企業傾斜,使得本應該享受政策優惠的新興公司很難得到實際上的幫助。”丁先生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