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門檻有多高?
不管是初出茅廬的創業草根,還是久經沙場的資本老手,筆者經常會在采訪中詢問他所理解的中國互聯網“水有多深”,這個問題對于跨國互聯網巨頭而言就變成了“本土化”的門檻有多高?
有網友開玩笑地說:“去年你應該是問Yahoo,今年當然Google最有發言權。”
毋庸置疑,Yahoo在中國的這七年大概可以用灰色形容:2005年“本土派”3721的核心團隊隨著周鴻、齊向東自立門戶“奇虎”,“親美派”王懷南、潘茜等轉投Google中國,剩下的殘兵敗將被阿里巴巴馬云收編。
而以技術創新著稱的Google在美國上市只一年,就超過了其他所有的互聯網公司。但在2005年進入中國市場后,立刻背上了與Yahoo相同的宿命。2006年11月,肩負重擔的Google大中華區總裁、銷售業務總裁周韶寧突然辭職,不久Google亞太區市場總監王懷南也宣布離開“谷歌”。李開復博士帶著兩百多名研發工程師,卻苦于缺乏實施“本土化”戰略的市場和業務團隊。
令人費解的是,Yahoo、Google能夠占領歐美上百個國家和地區,但在中國卻怎么找不到棲身之所?對于這些跨國的互聯網巨頭而言,在中國這片土壤上“本土化”至今仍是個謎。
當然,它們并不是沒有嘗試:直接設立分公司、間接收購本土公司、招聘本土管理團隊組建分公司……這一切都失敗了。張朝陽曾經告訴華爾街:“你們不懂中國市場”;李彥宏也告訴Google的技術天才:“百度最了解中國人的文化習慣”。
從局外人的角度看,Yahoo、Google沒有合法的ISP牌照,不了解上網習慣對于中國老百姓的意義,也不知道大部分中國人容易被宣傳口號、廣告詞所“誘導”,更不知道有一半以上的網民不知道Yahoo、Google的發音和拼寫。
那為什么Google的本土團隊走“本土化”道路仍然如此艱辛?“也許Google在中國網民心里永遠是一個外國公司”;“也許Baidu的團隊更中國化、發音和拼寫更簡單”;“也許老外在中國市場的水土不服周期遠不止三年五年”……筆者在自己的QQ群里隨便收集了一些普通網友的見解,聽來倒是不無道理。
回到之前對中國互聯網市場的定位,這片土壤仍是一個相當初級的幼小市場,10個人中只有1個人上網,100個上網的人中只有1個經常瀏覽英文網頁,絕大多數人仍局限于點IE鏈接,掛QQ聊天。如果不了解這一點,那么老外永遠都不能明白“張朝陽一張嘴勝過陳彤手下幾百號編輯的槍”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