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洞之二
部分企業重視程度不夠
“在北京有娃哈哈等四大品牌,而桶裝水卻不是他們的唯一支柱產業。”劉曉云說,有的企業甚至只以桶裝水作為副業進行規劃,即使出現問題,他們重視的程度也不是很高。
齊副廠長說,“目前我所知道的,只有一家在廠內設置了打假民警,通過聯合公安部門一起打假。其他的都是廠家自己單獨在打。這樣起不到根本作用。”他表示,以目前北京水市場的情況,如果一家品牌做出動作,進行改革,擯棄水站改開專賣店,那么就會與現有市場不適應,自己的品牌也會馬上被北京市場淘汰。
“我們來的時候本想照搬廣東的模式繼續經營,可調查北京市場后卻發現根本行不通。”北京怡寶公司經理梁軍說,如果一旦將自己的產品放到這個不可控的渠道當中,很可能就將多年來苦苦建立起來的品牌毀掉。
齊副廠長認為,在北京,唯一的辦法也只有四大品牌聯合,或者更確切地說是整個北京行業聯合起來,承擔風險損失,進行行業洗牌。
廣東省瓶裝水行業協會羅會長介紹說,2004年廣東的一些水站也曾有大量制作假水的情況。發現情況后,協會召集了一些主要品牌的廠家,商討對策,商定以專營專賣的形式,來盡量遏制假水出現。同時對于水站追求暴利,協會連同企業將制假售假的水站告上法院,要求10到20倍于行政處罰金的高額賠償。這樣既達到了對水站的威懾,又增加了水站制假成本。
羅會長說,許多大品牌廠家只做水,依靠水而生存,容不得半點閃失。同樣,整個行業協會也都在致力于規范整個市場。
羅會長表示,在廣東工商部門對水站實施嚴格監控,水站必須要有營業執照和衛生許可證,水站內員工也必須取得健康證,如果手續不齊全,將被嚴禁開店。
■漏洞之三
市民缺乏查假水意識
記者走訪發現,大部分北京市民沒有查詢水的真假的意識。
“這還用檢查啊,合格證、防偽標不都有嗎?”當記者按一張訂水卡的電話打給訂戶李先生時,得到的是這樣的答案。李先生說,他喝了幾年的桶裝水了,第一次訂水時打過一次防偽電話,但后來再沒核實過真假。“這東西什么都是齊全的,而且自己訂的也是較好的品牌水,價格也不便宜,不可能是假的。”
“廣東那邊居民的意識都比較強。”梁軍說,每次送的水都要檢查,如果一旦查出假水的話,不但永遠放棄這個水站,也會永遠放棄這個品牌。所以消費者的意識,也就決定了水站不敢作假。
同時,羅會長認為,水在中國市場上,是一個低關心度的產品,消費者對產品的重視程度不夠,會導致嚴重的假水泛濫,目前整個水行業在中國,正在逐步邁入成熟,只要水站這種代銷形式存在,就很難完全杜絕假水出現。當市場成熟起來,品牌逐步走向集中,也就便于市場的管理,使假水無縫隙可鉆。
■工商說法
尚無政策限制行業混亂
北京市工商局一位工作人員稱,假水的事之前有過舉報,這些制假水窩點都為追求暴利。但都是個例,比如對哪個水站或者假水加工作坊舉報,他們就會將情況發到所屬的工商所,經過所里的調查,將窩點查封。
這位工作人員表示,如果舉報人證據充分,他們就會派工作人員直接將窩點查封,對相關責任人進行現金處罰,處罰額度一般是零售額的1到3倍。
如果是行業內部的整體混亂,目前還沒有相應的政策規定,處理起來難度較大。他表示,工商部門本身并無檢驗能力,查抄后只能由各個廠家進行檢測。
同時,這位工作人員指出,只有市場做出相應調整,消費者提高食品安全的自我維護意識,對制假販假的水站和工廠進行舉報,才能盡可能減少假水的出現,打擊假水的泛濫。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6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