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現象三:中介行業背了“賺大錢”的名聲。中介機構被認為是車險整個產品鏈條上最賺錢的環節,謝躍稱,但是從保監會公布的數據來看,這個行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發展了那么多年,最近才出現略微盈利。因此說保險中介賺到大錢,似乎也是個武斷結論。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保險公司自己的業務員去問中介要業務,“這種業態,既不是分銷,又不是直銷,保險公司既要給業務員工資和績效,又要給中介傭金,這種“雙重”支出把保單的獲取成本極大地提高了,同時中介還要支付很大一部分“傭金”給投保人。
怪現象四:理賠人員和壞司機能成好朋友。相信有不少投保人有這樣的感受,那就是幾年不出一次險,保險公司會對你不聞不問,反而是三天兩頭出險的投保人,保險公司能給他們比較“周到”的服務。謝躍稱,保險公司的這一態度事實上會傷了優秀客戶的心,而理賠人員三天兩頭和壞司機打交道,漸漸熟悉了,甚至還能成為好朋友,理賠人員還幫助壞司機應對保險公司的核保核賠政策。
怪現象五:保險公司擠壓理賠來保利潤。謝躍表示,事實上,國內保險公司的車險賠付成本和其他國家成熟市場相比,并不是太高,而是相對比較低。但投保人所獲得的服務,肯定沒有外國的好,因為保險公司一發現有虧損的跡象,就開始拼命擠壓所謂的“理賠成本”,能不賠就不賠,能少賠就少賠,“把該賠的不賠和少賠了”,給投保人的感覺就非常不好,應該是“把介于該賠和不該賠之間的都賠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