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乏人問津的“苦行當”——養豬業,如今竟然成為國際資本競相追逐的“香餑餑”,原因之一當然是2007年以來豬肉價格的不斷上漲。但是從國家產業安全的角度去考慮,逐利資本的介入動機恐怕就不是那么簡單了。
高盛養豬
近來關于“高盛養豬”的消息引起各方關注。高盛斥資2~3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的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帶一口氣全資收購了十余家專業養豬廠。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PE滲透的不僅是中國養殖業的整條產業鏈,更涉及中國農業上下游各個領域。
養豬曾是眾所周知的微利行業,但情況在2007年發生了轉變: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3月29日,肥白條豬肉價格還在7.8元/公斤,到2007年3月29日上升為10.04元,而到了2008年3月29日飆升至20.20元/公斤。豬肉價格猛漲,使得養豬業毛利率水平大幅提升。不考慮溢價收購,目前1.7億元人民幣可收購年產15萬頭生豬的養豬場,那高盛近3億美元收購的養豬場年產能應在150萬頭左右。以農業部提供的每頭豬200元利潤計算,該收購每年可帶來3億元利潤。
銳意做中國“豬老板”的國際投行并非只是高盛一家,德意志銀行也開始大規模布局中國的養殖業。2007年德意志銀行面向全球發行了“德銀DWS環球神農基金”,該基金將投資定位于以農產品為主的食物產業鏈條上各個環節的不同企業,其中相當一部分資金投向中國。德意志銀行注資6000萬美元,獲取上海宏博集團公司養豬場30%股份,融資的同時進一步謀求企業的海外上市。近年來在天津發展勢頭很猛的農業產業集團寶迪也在進行大型私募,德意志集團也參與其中,計劃注資金額同樣達到6000萬美元。寶迪集團的計劃是在全國建立十大肉食品工業園,與雨潤、雙匯三分天下。滲透中國農業的國際資本遠非上述幾家,邦吉、路易達孚、摩根等國際巨擘,也正在緊鑼密鼓地悄然布局,希望在中國農業這片沃土上分得一杯羹。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1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