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逐利本性
資本向農業延伸滲透,打通價格通道,通過控制產業鏈來獲取超額利潤與豐厚回報,是資本逐利的本性使然。國際資本在投資方面更加現實,更懂得通過資本與產業的結合獲得超值利潤。他們把眼光投向中國,一是因為國內市場龐大,同時可供給國際市場,銷售不成問題;二是中國擁有世界幾乎最低的勞動成本;三是價格上漲空間最大,便于包裝上市,獲取投資題材;四是控制該行業可以獲取持久的超額利潤。對于國內而言,外資介入養豬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首先,外資大規模進入國內養豬業明顯是為逐利而來,業內普遍認為短期內不會對國內養殖業造成太大影響。第一,與國內年出欄生豬6億頭相比,目前外資涉及的幾百萬頭的年產能尚“不足掛齒”。第二,預計外資進入養豬業初期規模不會太大,因為養殖業存在疫情發生的可能,也是高風險行業,加上國內生豬養殖短期內還會比較分散,外資可控比例不大。
其次,金融企業控股中國基礎產業,雖然在一定時期有利于投資增加,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但可能引起過度炒作,價格控制。另外,資金驟然撤出也會給中國帶來食品危機。對于中國農業潛在的相關風險,關鍵是不能把糧食及其他非農產品(肉禽蛋奶等)等涉及國民經濟命脈的產業拱手讓給國際資本。國際資本慣用炒作高利潤、高回報的操作方式來影響產業的發展,久而久之,本國的產業就會失去競爭力。
再次,由于缺乏經驗,國內農業保護政策及相關的農業補貼與福利計劃尚不健全,新近實施的《反壟斷法》也未能將集中度不高的農業框定在內,不能對外資進入實行有效的監管。而農業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礎,一旦出現危機,會把整個金融系統,整個經濟體系一并拉下水。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3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