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德國慕尼黑bauma2004和今年拉斯維加斯博覽會上,中國產品雖然能夠得到很大關注,但在技術上的差距也暴露無疑。能夠得到外國同行欣賞的大都是外觀設計、控制系統,可以說這方面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但是核心技術、前沿技術上,我們仍然遙遙落后。工程機械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實現Cye.com.cn信息化,其中智能信息處理技術是當前工程機械亟待發展的新技術,工程機械上的電子控制產品已逐步形成系列化、模塊化、標準化,集成電路、微處理器、微型計算機及電子監控技術等在國外工程機械產品上都已廣泛應用。許多世界知名公司在結合自己產品特點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當代先進的微電子技術成果,開發出了自己的控制器,并形成系列化、模塊化的軟硬件集成。
沒有優勢的技術,就很難造就優勢的質量,這直接導致中國產品可靠性下降。根據目前我國產品在1000小時可靠性試驗和三包期內的統計資料看,平均無故障時間為150-300小時,而國際水平為500-800小時。大修期壽命,不采用進口發動機的只有4000-5000小時,國際水平為8000-10000小時。技術差距造成的產品競爭力差距可見一斑,而發動機這種核心技術的落后更是讓中國工程機械多年來跳動著一顆"外國心"。
另外,技術水平不過關,使得很多中國產品被各種認證攔截,難以打入歐、美、日高端市場。一個CE認證標準就將大批中國產品拒之門外。至于有關環保排放標準,包括尾氣排放、噪聲、振動等方面的要求,我國大部分產品都很難達到進入歐美國家的"通行證"--歐II標準。
技術水平的限制使中國產品的市場規模被先天性抑制。和許多中國出口產品類似,工程機械產品在國際市場上也以低端產品為主,攻占市場的主要優勢是低價格。而此類產品最為發展中國家青睞,這也是目前中國的出口市場以亞洲發展中國家為主的主要原因。而當今北美、歐盟和日本對成熟的高端市場的需求占到了
世界需求總量的七成。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工程機械產品技術水平不高對擴大市場規模的影響不能不讓人擔憂。
在管理、營銷方面,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體現出的差距也非常明顯,主要包括出口經營不規范、海外拓展不夠科學、缺乏國際化的戰略管理意識、缺乏品牌意識及售后服務脫節等問題。尤其是當許多大型企業已經鎖定國際化的目標后,就更不能滿足于簡單的出口增長,必須在提高管理水平、整合銷售鏈,打造品牌上多下功夫,多做積累。仍然遵循以往在國內的增長模式,單一盯住出口額,絕不是長遠之道。
提高這方面的水平,相對于技術要容易一些。尤其是我們已經和許多大型跨國公司進行了合資、合作,不能直接獲得對方的技術,但管理、營銷的水平應該在耳濡目染之中不斷上升,經營理念和國際化意識應該不斷優化。從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市場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沒有理由不在各方面顯得更加成熟。
國際化---立志當高,言之尚早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伴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必然需要在各行各業中涌現一批強大的跨國公司,作為主力部隊充當中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這是歷史的需要,時代的需要,工程機械行業自然也無法回避這一事實。出口快速增長再也不能以"國內市場疲軟"這種可笑的理由出現。立志當高遠,沒有國際化的目標,今天的出口就無法實現質的突破,沒有國際化的意識,企業就無法向更科學更強大的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