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補碘要因地制宜,食鹽加碘不能一刀切
其實,食鹽加碘不能搞一刀切,這在專家中間早就有人提出過。 科學補碘要因地制宜,缺碘地區必須保證居民食用合格的碘鹽,而在高碘地區則必須停供碘鹽,設立非碘鹽供應點。可是,這個簡單的道理在現實中卻遭到了體制上的障礙。因為,在我們國家食鹽加碘和食鹽專營制度一直相輔相成,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保證了加碘政策的順利推行。但是我們也發現,在專營背后還隱藏著一筆經濟賬。
2008年10月27日,北京市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卻向全國人大常委會遞交了《關于請求對<食鹽專營辦法>進行合法性審查的建議書》,并抄送至國務院法制辦公室。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北京市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賀海仁:“我們希望全國人大行使他的職權,對食鹽專營辦法進行審查,那么廢除食鹽專營壟斷的地位。”
而一些分析人士也指出:高碘地區買不到非碘鹽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鹽業壟斷在作祟,因此,治“碘病”還應從“食鹽專營”開刀。
賀海仁:“我們的食鹽專營專賣企業,它的壟斷性主要體現在批發環節上,但是為什么可以以加碘的名義來進行壟斷,就是加碘本身可以給他一個正當化的理由。”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絕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鹽業公司和鹽業局都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鹽業公司既是食鹽的經營者,同時又是鹽業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門,還掌握著企業賴以生存的食鹽計劃生產指標。一般情況下,鹽業公司委托鹽廠加碘,然后從鹽廠采購大包裝的加碘食鹽,隨后將采購來的大包裝加碘食鹽改換為小包裝,再批發給本地的轉(代)批發點。而根據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的調查,目前,鹽業公司從生產商手中購買大包裝加碘鹽的平均價格為每噸450元,改頭換面之后,小包裝加碘食鹽的平均批發價約為每噸2000元,這也就是說在加碘鹽的流通過程中,利潤高出近4至5倍。而更有甚者,甚至直接讓企業加工小包裝加碘食鹽,也就是說根本無需自己加碘和改換包裝,然而加碘費用和小包裝費用卻依然計入鹽業公司的銷售成本。
賀海仁:“那么據我們調查應該說他這種企業所產生的利潤比一般性的行業平均利潤高出很多倍。”
賀海仁告訴記者,據估算,排除浪費成本與非經營性成本的因素,鹽業公司的凈利潤率可以高達67%,而鹽業企業的平均凈利潤率只有5%,超出幅度為13.4倍,而為之買單的是消費者支付的食鹽價格。在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提供的資料中記者看到,據統計,全國消費者每年為食鹽專營多支付了大約130億元人民幣,這些額外支出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流向了鹽業公司。而除此之外,賀海仁認為,專營也阻礙了經濟效率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
賀海仁:“它沒有競爭對手,那么在這個情況,它在它內部中它是沒有競爭的,由于它沒有競爭對手,因此它效率是提高不了的,不能達到資源最大配置化,那么第三個方面,那么產生了很多腐敗問題。”
在東方公益法律援助律師事務所提交的這份建議書中指出,根據《反壟斷法》第三十七條規定,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但是《食鹽專營辦法》和《鹽業管理條例》中的許多條款都明顯違反了反壟斷法第37條規定,從根本上排除了市場競爭機制,造成了壟斷局面。依照上位法優于下位法的法律基本原則,應當被修改或者廢止。
而針對廢止“專營制度”,是否會導致食鹽的價格大幅度上升以及食鹽加碘不能得到保障的擔心?賀海仁認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因為如果能夠放開市場,讓有競爭能力的生產性企業直接面對消費者,那么食鹽的價格就會存在很大的降價空間,因為市場競爭制度的通常結果就是消費者能獲得價廉質優的產品;與此同時還會有利于鹽類產品的多樣性。另外,食鹽加碘的市場監管也比較容易,市場上出售的“碘鹽檢測試劑”可以在5秒內對食鹽中是否含碘做出判斷,其售價也僅為2元。除此之外,我國目前正在大力推進《食品安全法》,這也為食鹽加碘的檢查,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賀海仁:“我覺得我們現在把有無,是否加碘作為一個壟斷的借口是不能成立的,他既沒有事實根據也沒有法律上的根據。”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除了法律界對改革鹽業專營制度的呼吁之外;來自醫學界的全國人大代表也仍然在為食鹽加碘政策提出建議。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共衛生應急檢測重點實驗室主任盧亦愚:“那么我就提出就是我們的食鹽加碘不能全國一刀切,我最后提出補碘,應該實現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以自愿為原則。”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公共衛生應急檢測重點實驗室主任盧亦愚告訴記者,他在今年的兩會召開期間提出了“必須重視碘過量問題,盡快修訂《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的議案。他建議:
1、針對特定人群對不加碘食鹽的需要,立即在全國各地的超市同時供應碘鹽與非碘鹽,且非碘鹽應價格合理,讓群眾自愿選擇。
2、人群體檢中增加甲狀腺疾病一項,對有異常者及時安排治療。
3、由衛生部牽頭,國家撥出專項經費對我國從南到北、從內陸到沿海的不同地區進行人群的尿碘含量抽樣調查,根據調查資料,科學指導食鹽補碘。
4、在平原、山區、海島、城市、鄉村等不同區域與地區,開展大面積的流行病學調查,分析食鹽補碘前后不同地區人群的甲狀腺疾病發生情況。
半小時觀察:要讓公眾擁有健康的知情權
不能否認,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食鹽加碘對于全民健康的提升可以說功不可沒,60—80年代水碘普查證實,我國31個省區市普遍為碘缺乏地區,碘缺乏病在我國流行廣泛并且危害嚴重。在確定了全民食鹽加碘為主的防治戰略之后,我國兒童智商總體提高了近12個百分點。實踐證明,碘缺乏病是一種病因明確的可預防性疾病。不過,隨著全民補碘的長期推行,我國碘缺乏的現象已經大為緩解,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及時調整政策,與時俱進。
事實上,衛生部曾經三次調整食鹽中添加的碘含量,這說明,專家們一直在密切關注和研究關于碘攝取的科學數值,碘的攝取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但是公眾關于健康添加碘的科學知識卻始終停留在“甲狀腺腫大是由于碘缺乏癥”這樣一個根深蒂固的片面認識中。如果不是媒體始終追蹤事實的真相,真正科學的補碘知識或許很難被傳播。
我們知道碘的獲取跟地下水、食物結構和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并不簡單地取決于地理方位,沿海地區缺碘的地方也非常常見。公眾不是專家,并不能判斷自身攝取的營養素是超標還是不足,這一切都有賴于我們當地的衛生部門來給公眾一個明確的信息。否則,即使市場上出現了非碘鹽,公眾也無法根據自身的需要來判斷需要無碘鹽還是加碘鹽。
在8月13日衛生部的網站上,我們看到這樣一條消息,衛生部將在2010年上半年適當下調現行食鹽加碘量。調整的內容包括:將現行加碘量適當下調,精確度更高,濃度更適宜;如果碘含量仍不適合某些省(區、市)的實際情況,應由該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酌情做出適當調整,報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備案后執行。這是一條好消息,我們希望,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能夠真正為當地民眾的健康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