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山西省賴以生存了30余年的第一大產業——煤炭業經歷重大變革,數以千億的民間資本因“煤炭資源整合”而退出煤炭行業,這些資金將何去何從?有山西人說,搞煤礦,挖出來的就是錢,搞糧食還要先往地里種,麻煩!臨近年關,民資正緊迫尋找他們的下一站“金礦”,政府則想方設法把錢留在山西。
記者專程走訪山西,采訪了煤老板、礦工、政府官員等形形色色的角色,發現數以千億的資金,有的流向了傳統的投資渠道房地產,有的轉戰內蒙古和新疆等地區干起老本行,甚至還出了國變成了“外資”,有的則“搖身一變”投身文化媒體等行業……但習慣了暴利的煤老板們,面對政府部門的產業引導,大多心存顧慮,因為他們的內心還隱藏著一本萬利的瘋狂沖動。
“煤二代”的轉型
今天,山西省太原市中心最寬闊的馬路——迎澤路上,山西省內各市的煤老板將趕往金蓉家園酒店報到,準備參加明天召開的一場山西投資項目推介會。
“上個月底上面才布下來的任務,時間非常倉促和緊急。”山西省政府的一位官員說:“這回山西省商務廳、文化廳和旅游局從各市選拔了200多個項目,希望引導煤炭整合中退出來的企業投資。”
與此同時,山西省的煤老板也在四處尋找他們的下一站金礦。
12月24日,在太原市中心的景峰國際商務大廈一層,閆利明策展的畫展揭幕了。從暴利的煤炭業退出,被強制性關停兩個煤礦,還有一座煤礦并入大同煤業(44.99,-0.68,-1.49%)之后,他此刻顯得并無愁容。
閆利明手上的景峰國際大廈坐擁太原繁華地段, 2007年開業的景峰國際是他作為商業地產投資的項目,直到2008年成立了文化公司,他將大廈一層改造成美術館。退出了從1992年、僅18歲就開始經營的煤礦后,他下一站的金礦是打造一家頂級的涵蓋中國傳統藝術品全產業鏈的大型集團。
最初開煤礦的老一輩創業者們已經很難適應新的經營方式。轉型投資其他行業的更多是這些“富二代”們。山西古交礦區的閆利明便是其中之一。他從19歲開始斷續“執政”父親開創的煤礦,其成長見證了上輩煤商財富的積累和對煤炭的依賴。
閆利明選擇文化,是出自于他從小的藝術情結。像他一樣轉型于愛好的約占山西煤老板的1/3。他們的年齡層多在40歲左右,還有一些是剛剛留學歸國的“富二代”們。
另外1/3是五六十歲的第一代煤炭創業者,他們不再投資別的產業,準備“吃老本”了,他們的子女則進入上述轉型群體。
還有1/3的煤老板是近些年才進入煤炭領域的,還沒來得及考慮轉型就遇到政策轉舵,陷于被動中。曾在山西從事十余年新聞傳播工作的杜先生說:“這些土生土長的第一代煤老板文化素質不高,再重新選擇一個產業來創業很難。”
“山西煤老板是一個被外界誤解的群體,山西省內共有3000座大大小小的煤礦,其中最早歸部隊系統所有的煤礦80%都轉給了一些‘關系硬’的人,真正創業經營煤礦的山西老板最多1000余人。”杜先生告訴記者。 本新聞共 6頁,當前在第 1頁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