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成本是繞不過的難題
胡珉:1999年,海爾就在網上提供定制冰箱門顏色的服務,但是直到今天,它也沒有大規模的進行銷售。與此相同的一個例子是,美國一家運動品牌公司可以讓消費者按照自己的需求進行定制,僅僅是跑步鞋,它就分為精英、高檔、中檔等,這說明訂單式物流確實比較適合組裝式的產品。
但反過來,如果一家生產巧克力的公司提供定制服務,那么它的成本就會很高。因此,僅僅看到訂單式的供應模式是不夠的,我們更需要考慮它的價值。比如寶潔公司曾經與一家美國公司進行測試,每一件產品都可以追蹤到何時過期、賣了多少,但這個測試始終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因為放在真實的產業中就必須要面臨制造成本上漲的問題,這是一個難以繞過的瓶頸問題。
智慧應對海量訂單
沈國雄:IBM曾經提出過一個“智慧地球”的理念,其中便包含了智慧物流、智慧供應鏈等概念。怎樣能使你的供應鏈更加智慧?首先是如何智慧地獲取客戶信息。比如會議中向電腦錄入會議紀要,IBM的解決方案是把聲音自動識別為文字;第二是如何智慧地利用信息。在互聯網海量信息的時代,需要把適當的信息提供給適當的人;第三是如何智慧地分析信息。比如在訂單式物流的領域中,面對著眾多訂單,我們怎樣才能做出準確的客戶需求預測?
事實上,這些都可以通過智能化的工具來完成。比如IBM有一些相關工具,可以幫助你分析現有的庫存節點、告訴你現在的倉庫位置是不是最完美的。因此,智慧的信息、更加智慧的獲取信息、更加智慧的分享與分析信息,這是IBM提出的未來供應鏈發展的大方向。
企業物流見仁見智
趙楊:一家房地產企業負責人告訴我,他對企業供應鏈的理解是六個字:“計劃、會議、流程”。它需要用各種各樣的標準來優化,從開始拿地到投入產出的整個控制,直至落實。而另外一位做糧食的客戶則認為:供應鏈“一是期貨,二是包裝,三是物理化學”,因為它們的產品受到期貨市場的影響很大,而且包裝對物流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其實對于企業而言,真正的問題只有兩個:物流要不要組織?企業該如何去設置物流模式?以中國移動為例,它在每一省都有幾十萬平方米的倉庫,遍布在省會城市、縣級城市、鎮級城市等,從這個角度看它幾乎是中國最大的“物流公司”,但中國移動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樣的采購模式會決定什么樣的物流難題?因為集團集采之后所帶來的壓力才是它們選擇物流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