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信“養生”人群多為老人和病人 專家營銷模式多放大“中醫”理論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篤信養生原理的人多分為兩類:一類是老人;一類是病人,包括癌癥和慢性病患者。
對于健康的向往使不少平時省吃儉用的老人,買起昂貴的保健品來卻毫不含糊。據中國消費者協會針對600名老人的調查顯示,半數以上老人會將積蓄主要用于保健和醫療,特別是一些難以治愈的疾病。
有專家表示,某些“神醫傳人”一方面利用了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副作用較大、對“生活方式病”無解決良策,以及高昂的治療費用等“短板”;另一方面則放大了中醫善于通過“養生”理論益壽延年、治療慢性病和“生活方式病”等長板,宣傳如何“省時、省力、省錢”又沒有副作用地“吃出健康”。因此,民眾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這些理論,也使養生專家們更加受歡迎。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關注養生類節目的觀眾中,很大一部分有盲從心理,認為書上、電視上說的“假不了”,缺乏一定的判斷和辨析能力。很多年輕人則因工作繁忙,在調理身體上不愿意花時間研究,持之以恒地改變生活方式,而是更愿意某個“養生專家”告訴他們吃什么就能把身體調理好。
一位中醫大夫向記者透露,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整體而治、因人施治。食療同樣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人方法不同,不同的季節調理方法也不一樣,切忌急功近利。
“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健康悖論,要多問幾個為什么。”衛生部首席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告誡,“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是健康養生的四大基石,即便是食療也應適可而止。“辨別養生信息的真偽關鍵在自己,最好的辦法是系統學點醫學知識,了解科學常識,切不可迷信養生耽誤了治病。”
“養生熱”幕后為團隊運作 營養師僅靠突擊培訓
業內人士發現,一些所謂“養生專家”只不過是“社會活動家”。其中,有的人是“半路出家意外成名”、“對西醫不抱希望”的投資商人,有的則是虛構身份、學歷,騙取公眾信任的“江湖郎中”。
書業市場研究專家分析表示,這些養生明星、養生暢銷書的出現,與大眾更加關注健康的大趨勢相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