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聯廣州購書中心店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和中華商務貿易公司合資經營,而香港最大的出版集團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掌控著三聯書店廣州購書中心分店。香港聯合出版集團有關人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抱怨,不希望購書中心店退出被公眾過度解讀,這家店的結業只是一個局部的正常調整,并不影響集團在珠三角開拓零售業務的信心。這位人士表示,目前集團在汕頭、深圳、廣州等地,約有十家實體書店,還有計劃進一步增加,同時還計劃在廣州大型社區增開中小型特色書店。
去年10月,聯合出版集團在北京路314號開設了一家“聯合書店”,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在定位上和“三聯書店”略有不同。
其實,早在三聯調整以前,實體書店的倒閉早已不是個別現象。回顧近10年,眾多民營書店相繼倒閉———因租金上漲,學而優暨大西門店今年6月關閉;打著“全球最大全品種書店”標語的Cye.com.cn第三極書局3年內虧損8000多萬元,最后不負重堪關門;有相同命運的還有曾經的全國最大書店連鎖企業———席殊書屋,高峰時它的門店遍及30多個省區市的400多個城市;2年前,貝塔斯曼在華18個市的36家零售門店全部關閉;有類似遭遇還包括明君書店、思考樂書局等。
書店正在批量死亡?網上購書成為部分讀者的首選,傳統的銷售渠道正受到網絡銷售日益嚴重的挑戰
劉志一博士認為,現在傳統的書店面臨三大競爭對手,網絡書店、電子閱讀器和盜版書。
“在傳統書店的產業鏈上,零售商拿去35%至40%,作者的版稅為8%到10%,印刷成本占20%,稅收有8%到10%,出版社的毛利占20%左右。”劉分析,“如果從出版社5至6.5折買入正版圖書,除去店租和人員成本,書店的利潤是非常微薄的。但如果直接以2.5折從印刷廠進盜版書,利潤就非常可觀了。”
從事圖書批發生意多年的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現在圖書生意不好做,同行紛紛轉行。“很多有耐心的人都會去網上看連載的內容,還有一些人去網上買書。”這位人士透露,“一些小書店只能正版摻著盜版賣。”
在網絡閱讀日益流行之后,網上購書則成為一部分讀者的首選,而傳統的銷售渠道正受到網絡銷售日益嚴重的挑戰。
曾經在三聯廣州購書中心店上班的林韻凝表示,作為一個愛書的人,他也覺得三聯的書價貴了,一次買1000元才能辦會員卡,而且憑卡只能打9折。而在卓越、淘寶等網絡書店,經常6折就能買到書,還可以免費送貨上門!所以一些顧客會先到三聯書店看書,回頭再去網上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