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姜蒜市場,這些炒作似乎有著一樣的路徑。
正如蘇老板所說,來自金鄉的客商在收購大蒜時總是主動抬高價格,當地還是一斤三塊一時,客商卻出價三塊三,價格漲上來之后,客商卻再次提價,就這樣蒜農的預期被不斷提高,最后一個收購季節,蒜價從三塊漲到了五塊。
這種類似的情形在山東安丘每天都在上演,不過這次炒作商品換成了姜,而客商則換成了萊蕪人。
炒作手法則是驚人的一致,當姜農要價3.8元/斤時,他們竟然給出4元/斤的價格收購,當姜農每斤要4元/斤時,他們出4.3元/斤,短時間內姜價被快速拉高。
不過,有消息顯示,這次炒作,速度似乎更快,就在安丘的姜蒜批發市場,炒家們就完成了他們整個的炒作鏈條。
客商們收購的生姜并沒有全部運走,而是儲存在當地的倉庫里,就在一些姜價暴漲之時,一些客商甚至就在當地批發市場拋售就地賺錢,運往外地蔬菜批發市場的則利潤更加豐厚。
不僅僅是親自參與買貨出貨的客商,甚至遠在千里之外,并不知道金鄉、萊蕪具體位置的一些資金也在參與炒作。
近來網上流傳著上海一個高級白領投資300萬元炒姜的故事,年初投資300萬元買的姜已經從每公斤4元漲到了每公斤9元,而這些“盈利”都將依靠一紙買賣合同和一個炒家的圈子來實現,他只要投入資金,就可以坐收一倍以上的炒作利潤,炒家圈子“很像一個小型的私募基金”。
炒作對象有講究
大蒜、生姜、綠豆、紅豆,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被輪番炒作,讓人不僅疑問,為什么近來流行炒作農產品,下一個會輪到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