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許小年一針見血地指出,農產品炒作都是鈔票惹的禍。
有報道顯示,早在大蒜收獲之前就有一些大蒜經紀人不斷接到海南、杭州、廣東、山西等地老板的電話,對方給出優厚的條件提前訂購大蒜,定金則在越來越多的資金加入之后不斷提高。
流通中的貨幣量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求,勢必會出現投機炒作,反映在一些商品價格上就是上漲。
政府出臺樓市調控政策,炒樓資金不敢盲目進入,股市也不景氣,流通中的資本只能見縫插針,在自然災害背景下,一些農產品減產,種植面積減少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蒜、綠豆一類原本不起眼的農產品在資金的作用下興風作浪。
用東方艾格農業咨詢公司分析師馬文峰的話說就是,哪里有缺口哪里就有資金。
馬文峰告訴記者,所謂缺口就是前期由于產能過剩,出現過過低價格,這種情況下農戶肯定會減少種植,供應勢必出現缺口,如果再遇上自然災害等因素,炒作題材就更加充分。
分析被炒的大蒜、綠豆、生姜等也的確如此,大蒜曾出現過8分錢的低價,生姜也曾經低至4毛一斤,綠豆價格一直波瀾不驚,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加上春季干旱,云南貴州等地綠豆幾乎絕收,去年主產區內蒙古、吉林也遭遇干旱產量減少。
另一特點則是相對大宗農產品,這些盤子較小的小雜糧就像股市的創業板一樣,容易操作,僅金鄉一地,就出產全球四分之一的大蒜。
統稱小雜糧的紅豆、綠豆、谷子,2002年的產量是350萬噸,到了2008年已經減少到了250萬噸,2009年惡劣天氣造成主產區減產,則成為資金炒作的重要題材。
不過,馬文峰也表示,盤子小有缺口只是這些商品被選擇炒作的原因,根本原因還是資金充裕,“只要資金充裕,下一步還會有農產品被炒作,仔細分析那些有缺口的小盤農產品,也許他們就是下一個被炒作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