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出版社這次能勝維利一輪,他們實際上也很可能獲勝,但我還是認為,25%的版稅率不能夠長久維持下去。隨著越來越多的出版經營向電子書轉移,沒有大出版社身上那種歷史包袱和成本的公司,將發現支付更高的版稅率很輕松,而版權代理公司會不斷算計能承受得起的銷售損失是多少,最后仍然回到提高電子書版稅率的老問題上來。亞馬遜從今年1月與麥克米倫征戰中應該能學乖些,因此,在沙地上畫一條你根本防不住的防線,并不是聰明的經營之道。我希望紐約的每一家大型出版社都會從中學到一些教訓。
提高版稅是大勢所趨 我在家里寫這篇文章的同時,與幾個聰明人交談,他們問,電子書的版稅率應該“比精裝本高還是比平裝本低”。我的回答是:對此我沒有成見。單從邏輯上講,我認為禾林或者歐萊利的電子書作者應該拿比六大出版社電子書作者低一些的版稅,因為禾林和歐萊利的品牌力量推動了Cye.com.cn電子書銷售,而六大出版社的品牌就沒有這種推動作用了。如果在不同品牌的出版社出版相同作者的相同作品,那么銷售結果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要是徹底貫徹這個思路,將意味著每一個圖書出版合同都應一事一議、以不同的方式談判擬定。這當然是不現實的,我可不喜歡鼓吹不現實的做法。
出版社應想辦法在標準上制定盡可能低的版稅率,只要產業鏈上的貿易伙伴不產生敵意,就可以了。出版社給品牌作者今天25%版稅率,以后版稅率怎么定到時候再說,這個做法根本是不現實的。腦筋太不靈活了。我的意思是說,任何提出標準版稅率25%直到成本收回、然后執行35%的版稅率的出版社,只能圖個眼前舒服,除非是那些最大牌的作者,出版社只能將就著(要不就改變預付版稅的計算基準,因為預付版稅本來就不指望收回成本)。但是,現在聊的所有解決辦法,都是臨時性的,解決一時之需的,這種做法不能長久。當電子書的市場份額超過50%的時候(預計2014年到2015年間就能實現),即使50%的高版稅率,都行不通。
麥克·沙特金/文林成林/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