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增長、出口交易額增加,這樣“雙豐收”的利好形勢下,中國玩具出口企業卻愁云籠罩。交易數據增長的背后,是利潤下降的無奈,玩具出口企業正在面臨著一個金融危機之后最為艱難的冬天,中國的“圣誕老人”該如何突破困局?
匯率變動“吃”掉利潤
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是中國最大的玩具制造基地之一,澄海的圣誕禮品和玩具占中國出口的70%以上。這里有3000多家相關生產企業,從業人員至少10萬人。今年年初,由于訂單恢復增長,許多圣誕禮品生產商曾喜笑顏開,但現在,隨著訂單陸續交貨,進入出口結匯期,不少企業卻欲哭無淚。
許松輝從事圣誕禮品生產外貿行業已經有30余年,從改革開放開始他就依靠“圣誕老人”發家致富,把家庭小作坊經營成擁有1000多工人的大廠。2010年,好不容易熬過金融危機的許松輝接到了2000多萬美元出口額的圣誕訂單,為此,他多招募了400個工人加班加點完成生產任務,但是,到結匯時許松輝傻了眼。“我遇到了比金融危機更難熬的一個冬天!彼f。
“原材料漲價30%,工人工資漲30%,好不容易趕工完成訂單到了結匯時期,又趕上人民幣升值,‘吃’掉2%的利潤,今年的年景比金融危機還更慘烈,增產不增收!痹S松輝說。
許松輝拿著一個半米高的圣誕老人說,這種在美國市場可以賣到19美元一個的圣誕老人從他的廠里賣出去是5美元,原來估計毛利潤可以達到0.4美元一個,但最后算賬每個反倒虧0.45美元。
今年1-8月,中國玩具行業出口額為59.88億美元,同比增長31.6%。但是,玩具行業卻普遍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玩具分會秘書長薛萌說:“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將進一步壓縮玩具行業本已不高的利潤空間。另外,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及勞動力緊缺對企業造成極大壓力。”
據一項針對239家中國出口企業的調查顯示,超過60%出口企業認為,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若升值2%或以上將對其出口帶來負面影響。貨幣市場的不穩定使得出口外貿型企業面臨又一個“金融危機”。
“三座大山”壓迫生存空間
原材料漲價、勞動力成本增加和人民幣匯率波動成為壓在出口外貿型企業身上的“三座大山”,最近,澄海已經有十幾家規模不小的企業停工停產。由于全球經濟好轉,大部分企業表示2011年訂單比2010年有所增長,但是,由于匯率不穩定,大部分的企業處于“有單不敢接”的狀態,以免出現做一單、虧一單的結局。
為了留住工人和市場,企業只好選擇“短平快”的小單。許松輝說,原材料和用工成本增加可以計算,因此,也可以通過尋找替代材料和提高機械化程度逐漸消化,唯有人民幣升值對企業是致命一擊。
對于不穩定的貨幣市場,很多出口企業想盡了辦法減少風險,有的選擇銀行的套期保值業務,將匯率提前固定下來。但對于眾多利潤微薄的中小企業來說,這無疑又增加了新的成本。
今年,玩具公司老板郭紹溪在江西開了分廠,還在廣東更偏遠的山區開設了十幾個加工點,以便招到更多工人,但他說:“內地的工資雖然沒有沿海高,但管理成本和運輸費用卻多出許多!
為了盡量減少人民幣匯率不穩定和國外市場的波動帶來的沖擊,很多外貿企業紛紛把目光轉向內銷市場。生產了30多年圣誕老人的許松輝,開始將這些工藝用于生產中國娃娃:具有中國特色的“散財童子”,盡管還只是很小的生產份額,但許松輝希望借春節飾品逐步打開國內市場,兩條腿走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