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PI高漲的情況下,北京再現招工難。
據統計,第三季度北京人力資源市場共收集發布崗位需求70.9萬個次,登記求職人員59.2萬人次,供求矛盾缺口達到10萬人計。
近幾個月,走在北京街頭,一個常見的景象就是店鋪門上都貼著招聘廣告。
崗位挺全乎,涵蓋普通服務員、餐館的廚師、服裝店的導購、物業大樓的電梯司機、清潔工、保安……招一兩名的已罕見,一般上面都寫著“若干名”,有的甚至直接寫著“幾十名”。
一些招牌都泛黃了,還是在默默地貼著。之前活躍在這座城市里找工作的姑娘、小伙子似乎一夜之間都不見了。
翻開報紙的人才周刊,高薪誠聘IT精英和獵頭公司的大幅廣告已不常見。反倒是一些招聘傳菜工、電工、保姆和促銷員的廣告占據大幅版面,甚至為招到農民工,昔日高高在上的老板們已開始托關系求人。
面對人口紅利的消失,面對工資的成倍上漲,面對“90后”農民工的不安分與新動向,企業應該主動擁抱“分配改革”,還是削尖腦瓜去搶人?而新一代務工人員是應該去要挾漲薪,還是在家鄉的鄉村開辟一片天地?
一夜間,一名大廚月薪上萬超白領;一夜間,一個村子幾十家工廠辦起來。是走是留?何去何從?考驗的是每個人不同的錢袋,也是中國整個蓬勃的經濟。
滿街招聘
根本沒人來 報紙打廣告
“今年年中,很多人就不想干了,覺得工資太低了,還不如回去。”京城一家普通中餐館老板介紹,從年初以來,各種跡象就很明顯,好在去年餐館利潤下滑的情況下他也沒有裁員,工資不斷小幅上調之后,沒有員工離開。
相比老店,新開業的餐館面臨更大壓力。正準備在朝陽區新開一家西餐館的李老板甚至動起了在報紙上打廣告的念頭。原因是開業日期臨近,眾多重要崗位還空缺著,通過熟人等渠道發布消息根本就沒有人來。
“越到年底招聘的單位越多,人也越難找,現在是根本就沒人來問。”公主墳邊上幾家底商負責人抱怨說,招到了也基本上說走就走,以前要是說壓半個月工資往往就會乖乖地等著,現在很多人根本就不要了。
工資普漲
一千變兩千 還是“感情價”
目前,準備在朝陽區開西餐館李老板,開出的工資標準已經比之前的心理預期高出了近一倍,以最普通的服務員崗位為例,他最初預算1300元左右,現在已經提到了2000元。
他還明確承諾,根據工作表現給予提成和補助。還有休假之類的福利。
北京地區一些普通飯館,在2007年的時候,粵菜等菜系的大廚的工資在4000-5000元,但現在已經突破了萬元,還得包吃住。普通廚師工資也上漲到了4000-5000元。這種價錢往往還是個“感情價”。
實際上,“富士康跳樓事件”出來之后,很多家長都打電話囑咐孩子:“工作不想干了就回家,沒什么大不了的。”種種因素都在提高著工人的談判權。
工荒工慌
企業不適應 就會被淘汰
“工荒并非真的缺人,而是勞動報酬不足以吸引員工。”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雖然企業初次分配不均衡現象一直都存在,但是隨著物價上漲影響越來越深遠,黨和國家相關部門此前屢屢提出的分配改革,顯然值得企業深思。
“這是一種博弈,很多企業稱沒利潤,不愿給員工加工資,但實際情況如何?市場總是會告訴大家真相的。”業內人士表示。很多企業仍停留在多年前的思維里,老是想著不對等的利潤分配方式,但隨著經濟發展,分配格局必然會發生改變。
“做企業的要擁抱變化才行,否則會被淘汰的。”上述人士認為,一直以來企業話語權遠比工人強得多,導致社會一看到企業叫苦,就以為企業沒有利潤了。實際上,相比工人的收入,企業老板財富的增長速度遠比工人大得多,“老板要認識到,暴利才是不正常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