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福利
工薪漲兩成 免費空調房
北京不是個例,臨近年底,年初用工荒的發源地東南沿海,同樣在品味著人手不足的苦澀。
“以前很好招人的,今年不一樣了。”溫州奧康千石工業園的總經理樊曼如表示,為了應對人手不足,他們不得不加大面積撒網,“安徽、河南,還有重慶附近一個很偏僻的小村子,為了招工,我們今年都去了。”
為了吸引工人,企業開出的薪資條件隨行就市地一路漲上去。進廠才一年的曉青已經漲了一次工資,“去年的保底工資是1200元,今年漲到了1500元”。而企業在福利待遇上的競爭也讓她的實際收入提升了不少。“以前的廠服要自己出一半錢買,但是現在都變成免費發的了,社保需要自己交的那部分,今年廠里也全替我們出了”。
樊曼如告訴記者,與去年相比,廠里的平均工資今年已經漲了20%,這在千石乃至溫州都是普遍現象。大幅招工廣告牌常年擺在企業門口,“免費提供空調房、補貼一半餐費”,“普工保底工資1800元/月以上,技工3000—5000元/月”,“每月休息4天”……
核心原因
家鄉發展快 不愿再打工
人都去了哪里?溫州老板樊曼如認為原因很多。
首先,經濟回暖,需要用人的工作多了。其次,產業西移,國家支持中西部政策的出臺,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用工環境的優化,這讓成熟工人們選擇回家就業或在家創業。
“今年8、9月,我去了江西、湖北看,現在那一個村子一小塊地方就有幾十家工廠辦起來,比如沿海工人工資2000元,在那里1500元,但是可以不離開家和親人,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出來了。”樊曼如告訴記者。
樊曼如分析,這些在內陸的企業大都是臺資興辦的,制造成本算下來也就比沿海“便宜一兩元”,他們真正看中的也是那里充足的勞動力。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樊曼如認為用工荒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80后’、‘90后’是現在工人的主力軍,我們廠里的工人平均年齡也就二十三四歲,他們不像上輩人能吃苦,他們更追求工作條件、生活質量和職業發展”。
企業出路
用人成死結 增長需轉變
為全球買家提供采購信息的B2B媒體公司環球資源的一項調查顯示,在針對239家中國供應商的調研中,64%的受訪供應商表示,即使員工薪酬上升,他們仍需續聘人手。
在競爭激烈、產品價格提高有限的情況下,企業們還在尋求別的方法,而非僅僅是漲工資。
奧康甌北制造中心總經理郭勇認為,這種現狀將直接倒逼企業加快結構升級和技術改造來消化成本。“讓熟練工再提高效率是不現實的事,那么剩下的唯一一條路就是更新設備”。
郭勇表示,一臺電腦花樣機一天的工作效率也相當于十幾個工人。今年年中,他還去了江西、四川等省份實地考察,發現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正在興起。很多從沿海地區返鄉的熟練工人開辦了針車生產線、車包生產線等專業化、單一化的工廠,有的甚至一年產值達到千萬元。“可能未來我們也會將生產的環節拆分開來,部分或者全部外包出去”。
記者手記
人口紅利時代已經結束
劉映花
中國的人口紅利時代是否已經終結?對此,學界意見并不統一。然而,看看我們身邊的變化就會發現,這一問題早已不是學術之爭。
自2004年開始,中國以低端制造業為代表的工資水平已經進入了上升的快車道。在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停頓了一年后,2010年春節前后,形勢出現了“大逆轉”,工廠接了單卻雇不到人,提高最低工資又被提起。
今年年初至今,工資上漲一再加速,各省的最低工資已經平均上調了15%-20%。
30年來,中國的“世界工廠”奇跡,除了受惠于開放的政策、豐富的自然和土地資源外,更得益于充沛、年輕的人力資源。中國依靠世界上首屈一指充足廉價的勞動力大軍,讓“中國制造”以其價廉物美橫掃世界。
曾有統計,勞動力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僅僅人口紅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就達1/4強。
但是,依靠廉價勞動力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已經遭遇了挑戰。中國的人口結構正在發生變化,年輕工人越來越少、流動性越來越弱,這可能繼續促使薪水上漲。
同時,內需經濟的發展必然要求提高國民的購買力,而大多數人購買力的提高必然來自收入的提高。中國也許需要在全球產業鏈中尋找新的位置。
在這方面,企業主和人事經理們往往比經濟學家有著更加篤定的判斷。
記者采訪的老板們幾乎一致認為,坐享人口紅利時代已經結束,勞動力成本上漲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他們也并非認為這就意味著“世界末日”。有實力的臺資企業開始加快像中西部遷移的腳步,他們將帶動當地還不甚完善的配套設施和基礎設施;大部分內地企業則試圖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消化成本,盡管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暫時加大設備投入,而非把利潤在壓價競爭中都貢獻給外國消費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