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中國圣誕用品制造商來說,今年國外圣誕節的生意特別紅火。往年一般在10月初結束的外貿單子,今年卻持續到11月,一掃此前金融危機帶來的陰霾。但是,許多商家卻開心不起來,因為訂單雖紅火,卻是“只賺吆喝不賺錢”。
圣誕“大年”到來
一年一度的圣誕節將至,又到了圣誕商品熱銷的季節。對于中國的企業來說,此時正是加緊完成訂單的時段。
相比去年,今年歐美零售業提前進入節日銷售旺季,許多商品銷量顯著提升。歐美消費者的“錢袋子”捂得沒那么緊了,給我國出口企業帶來直接利好。
據了解,每年7、8、9月份是中國生產的圣誕用品外銷旺季,而今年熱銷的行情一直持續到10月中旬。
新華社消息,中國是世界圣誕用品的最大生產國和出口國。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義烏則是全球最大的圣誕用品出口基地,全球一半、美國市場的70%、歐洲市場的40%以上的圣誕用品來自這里。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有約400家商戶集聚在義烏市場上經營圣誕用品,產品涉及圣誕玩具、圣誕樹、圣誕服飾等近1.5萬個品種。
浙江省義烏市圣誕用品行業協會秘書長陳金林說,今年世界市場回暖,整個數據統計,義烏在圣誕用品外銷方面增長了20%到30%。
據義烏市圣誕用品行業協會統計,整個行業銷量同比增長30%以上,是個名副其實的“圣誕大年”。
制造商謹慎接單
訂單多了本是好消息,但很多出口企業卻“苦不堪言”。多家制造商和經銷商都有一個相似的觀點:銷量上去了,但最后是白忙活,不賺錢。
而據新華社報道,浙江義烏市航天工藝品有限公司是當地最大的圣誕用品生產企業,產品出口美國、俄羅斯、西班牙等四五十個國家和地區,年外銷收入達4000多萬人民幣。今年公司的生產訂單比去年增加三成左右,但是,總利潤也只是勉強和形勢“最艱難”的去年持平。
“勞動力成本上升是利潤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根軍說,目前企業工人的人均工資已經從年初每月1200元漲到1700元,但還是招不滿人。這種情況不只在浙江,在其他地方的圣誕用品生產企業中也很普遍。
原材料價格上漲也是原因之一。李根軍說,制造圣誕用品的塑料、油漆、鐵絲、白膠、金銀粉等原材料價格都在不同程度上漲,這部分成本漲了約15%。
此外,今年人民幣不斷升值,匯率變化對出口型企業的直接影響就是利潤下降,甚至有企業因此倒閉。
雖然10月底在廣交會上,出口的圣誕產品報價上漲了15%左右,但很多出口企業表示,訂單報價上升根本不足以彌補成本上升,出口利潤不漲反而被壓縮。
面對這樣的局面,不少企業對接單比較謹慎,甚至開始對送上門的訂單說“不”。
商家另辟蹊徑
為了保證利潤,提價似乎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錢江晚報》記者走訪了多家圣誕用品商戶,產品價格都有調整,普遍提價10%左右。商戶王曉陽一家做了十多年圣誕用品生意,現在主要生產小型的電動圣誕老人,在市場上很吃香,90%都出口,外國人熱衷把它當圣誕節小禮物。以一個小型電動圣誕老人為例,去年提貨價一個6.5元,今年6.7元。 “沒辦法,原材料至少漲了20%-30%,一些已經打開市場的老款式我提價10%,不然肯定要虧。 ”
據報道,面對這種發展困境,一些企業開始想方設法尋求對策。比如考慮提高機械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 《中國證券報》消息,也有一部分先知先覺的出口企業和貿易商另辟蹊徑,通過改變經營渠道和提高生產率來降低成本和風險。
在義烏經營飾品生意的小吳專心經營自己在敦煌網的在線外貿店。“我自己有一家飾品加工廠。以前有實體店時,是等貿易公司過來訂貨,貿易公司批發給采購商,采購商再批發給國外分銷商,分銷商再發給更小的經銷商。這種方式流程長,利潤薄。 ”現在他直接面對來自全球的中小貿易商,產品從工廠直接到零售商手中,利潤能多出20%—200%。以接小單和短單為主,平均每單50—100美元。雖然每單數額不大,但單量不斷增加。從產品寄出到匯款只需要7到15天,基本不存在收款風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