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是制約電子商務發展的最大問題。”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云曾說。阿里巴巴作為國內電子商務行業的領頭羊,馬云的觀點絕非沒有依據。
目前,國內B2C企業主要的物流模式是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貨物。電子商務企業和快遞企業間是松散的合作關系。所有圍繞快遞的糾紛,幾乎無一例外,吃虧的必定是賣家或者消費者。
至今為止,我國還沒有一部針對快遞行業的法規和條例,許多物流企業就通過“霸王條款”將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因此,物流對于大多數網店來說,是最頭疼的一個環節。
快遞“逼宮”
2009年11月21日,浙江電視臺民生休閑頻道報道的一則浙江申通快遞封殺淘寶的新聞,引起淘寶網買家、賣家和快遞業的一片嘩然。電視鏡頭前,浙江申通杭州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淘寶投遞價格壓得太低,以這樣的價格攬件,申通是虧本的。”
隨后,又有人在網上發貼稱:申通物流有人表示,(申通)要封殺淘寶,其他物流公司也要跟進,集體漲價。傳言愈演愈烈。
為了澄清傳言,申通物流市場總監夏祖彬從上海趕到杭州,并接受了媒體的專訪。夏祖彬表示,2007年8月,申通物流是最早進入淘寶推薦物流平臺的物流企業之一,淘寶網的業務量大概占申通總業務量的五六成,不可能輕易封殺。
但無風不起浪,專業人士認為,出現封殺一說的導火線是物流運力不足。以申通為例,其2007年剛接觸淘寶訂單時,業務量為三十萬單,此后的2008年為七十萬單,2009年為一百萬單,2010年達到二百萬單。訂單的大增,讓申通有些措手不及,運力嚴重不足,沒有能力接手淘寶的眾多訂單。
雖然封殺之說不實,但漲價是真實的。夏祖彬澄清傳言之后隨即表示,部分城市申通快遞的價格將調整。圓通、中通、順豐等幾家快遞公司的高層也迅速與淘寶商家協商快遞價格。之后,各快遞公司在全國各大城市的價格普遍上漲。
2011年,故事重演。
1月27日,申通和圓通基本上不再接收新的快件。只有EMS和順豐仍然在接收部分快遞。此前的2010年11月份至今,眾多物流企業一直處于貨物爆倉狀況。
在爆倉、停運等風波身后,新一輪漲價潮也隨之來臨。
“為了順應速遞市場發展的需求,從2011年1月10日起,中通速遞將對快件服務收費標準在原有基礎上進行適應調整。”在中通速遞最新的《告客戶》中,該公司表示,將對非貨樣快件在原有基礎上每票上調0.5-1.5元;貨樣快件在原有基礎上每公斤上調一至二元。
此次調整,是繼2010年底,順豐、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等民營快遞集體漲價不久之后的第二波價格調整。之前,除了申通外,其余快遞公司的漲價幅度為1.5-2元/票。而順豐同城快遞,則由10元/票漲到12元/票。
一家物流公司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這種價格手段,分流貨物,減輕運輸壓力。”但這種漲價,并不能根本上解決物流運力不足的問題。
中國快遞業協會副秘書長邵鐘林說,“先有爆倉,后有春節前停運,從根本上看,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