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困惑
新上任的百思買全球副總裁王健上周指出,百思買的經營模式特點是高成本,高成本需要高銷售和高毛利潤率的支持,但這種模式對目前的中國市場而言,有點超前了,即便在消費指數較高的上海,也有不少用戶是價格敏感型。
初入中國,百思買采用的是少門店高成本運作模式,想以自己最為驕傲的服務模式,即以服務、選購體驗來增加附加值的做法吸引中國消費者,但事實證明,這些舉措還不能激發對價格敏感的中國消費者最終的購買行為,因此難以提高其銷售額。
顧天平認為,百思買其實對中國市場還是非常生疏的,不了解中國消費者,他們始終沿襲以“服務為主”的理念和方式,但“服務是要收費的”!然而,在中國人眼中只要購買了廠家的產品之后,之后的例如上門安裝、售后使用輔導等服務都應該是免費的。
另外,中國消費者習慣在與導購員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適當“討價還價”,比如延長保修期、贈送其他的相關產品等等,而這些都是他們在百思買店里無法得到的“服務”。
甚至外界有觀點認為,百思買“關而不退”的做法也不太能讓中國消費者接受,從而造成恐慌。外界有觀點認為,既然百思買不是退出中國市場,那為何不保留其在徐家匯地區的自有門店,而非要作出一下子關閉全部門店的極端舉動?
宋大衛坦承,百思買花了幾個月的時間作出關閉全部門店的決策,當時也有保留一家門店的聲音,但國外的領導者認為,留一家門店其實與留八家門店所耗費的資源是一樣的,既然已經證明百思買品牌的大店模式在中國行不通,那么不如全部關掉,這樣的方式更容易操作,集團也可以更有效地分配資源,好一次性回籠資金將其分配到更具盈利性的業務中。
“今年百思買會在中國探索新模式、新品牌和新的業態,會在適當的時候以新模式重開1-2家百思買品牌的門店。” 但宋大衛表示,新模式尚未確定。宋大衛說,他已經在中國工作了6年,深知任何一家外資企業在中國的發展之路都不是那么容易,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來了解中國市場,需要克服很多挑戰,而其中的關鍵是一定要本土化,如果發現一些做法不符合本地情況,就要進行及時調整。
據宋大衛介紹,目前,百思買考慮將在中國嘗試新模式(電子商務)、新業態(如手機小店,該方案尚在評估中),以及重點發展五星電器這一新品牌,已經明確今年將在中國新開40-50家五星電器門店。
顧天平指出,百思買之前中國市場的戰略定位有些搖擺,既不想放棄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市場,又不堅決地進入中國的三、四級城市和鄉鎮市場,所以就不可能有適合這些市場好的戰略與策略。
放眼未來,顧天平分析,百思買必須能準確定位自己的市場,在目標市場中做強做大,在忍受初期發展進度慢、虧損不斷的狀態的同時,堅持在一、二線市場的發展戰略目標,最終走出迎合中國消費者的發展道路。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