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國汽車市場以1800萬輛的銷量繼續蟬聯全球車市冠軍,兩會期間汽車自然成了引人熱議的話題。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汽車產業面臨深度調整的一年,“兩會”的提案和議案必將透露汽車產業的調整趨勢。大城市治堵、汽車相關稅收改革、鼓勵發展新能源汽車、規范汽車產業政策以及大力發展自主品牌等提案依然是熱議的話題。
利用稅收杠桿調動地方治堵積極性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隨著北京限購令啟動,許多一線城市也逐步將限購提上議程,不過李書福認為,不能用行政限制消費的方式來治堵。他認為,要真正切實解決“堵車”問題,必須充分調動地方政府解決道路擁堵和停車難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汽車消費稅按照不同車種排量的大小設置了3檔稅率,作為國稅的一種,由汽車制造公司上繳中央財政。汽車消費稅不歸地方政府,地方在快速增加的汽車銷量中沒有獲得更多收益,相反卻在承擔汽車保有量快速膨脹后的交通擁堵成本,需要為解決停車難、用車難等問題而耗費巨資。如果一個對政府而言獲益越來越少的事情,政府當然會做出限制其發展的沖動。
李書福認為,“治堵”不應該治標不治本,不能用行政限制消費的方式來“治堵”,這也不符合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戰略。建議汽車消費稅在汽車上牌時由當地政府部門征收留用,讓地方政府專款專用于道路建設和停車場建設等。同時,成品油消費稅也應由地方政府征收留用。這樣哪里的車用得多,哪里的汽車消費稅就收得多;哪里的油加得多,哪里的地方財政就收得多。這樣兩者結合進行改革,地方就會有積極性來修路、建停車場,舒緩交通擁堵。
中國汽車“走出去”要成為國家戰略
全國人大代表、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
去年,我國蟬聯世界第一汽車消費大國,但中國距離汽車強國依舊遙遠。去年,我國汽車出口量僅有50多萬輛,占總產量不足3%。不僅無法企及歐洲、日韓等汽車出口大國,也比不上作為國際車企出口基地的泰國、墨西哥等,甚至與印度、巴西等國相比也有差距。
王鳳英認為,由于缺乏整體戰略規劃,自主品牌汽車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出現不少問題。比如:出口價格相對低廉;出口車型大部分集中在低端;出口秩序缺乏行業監管;國內同類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加劇,互相壓價導致利潤率進一步降低;人民幣不斷升值給企業造成巨大壓力。加之一些國家貿易保護,在關稅、技術、認證方面設置了一些壁壘,增加了我國汽車出口的難度。
她認為,在全球汽車產業競爭中,中國,必須在全球打響“中國車”的整體品牌。而這需要國家從產業政策引導和配套環境建設方面,給予企業以方向上的指導和對應的鼓勵支持。王鳳英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制訂國家級“中國車”強制認證體系,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認證體系,形成強制標準,自主品牌必須在多個方面提升自身實力和產品品質,才能通過并獲得“中國車”的稱號。適當引導和鼓勵國內汽車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和海外收購,給予必要的融資支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