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1%的人口增速計算,到2020年全球人口將在2009年的基礎上增加近8.5億,幾乎相當于北美洲和南美洲目前人口之和。人口如此迅速地增長,糧食供應增速是否可以跟上?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小麥、大米、粗糧的人均消費為630斤每年,而且此數字在近20年基本保持不變。筆者根據這一消費量計算,如果要滿足未來十年8.5億人的需求,那么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產量需要在未來十年增加2.68億噸。雖然耕地面積發展的空間不大,但隨著生物技術以及糧食單產的提高,預計2020年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將增加3.5億噸以上。
按照過去十年年均3.36%的增速計算,到2020年大豆產量需要增加近1億噸來滿足全球的需求增長。預計到2020年,巴西及阿根廷增加的大豆種植面積將占全球大豆新增面積的80%。未來十年,巴西阿根廷大豆產量料將增加近一倍,至2.3億噸,基本可以滿足全球的大豆需求。
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天氣因素助推糧價上漲
極端天氣是推高農產品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來自聯合國環境項目的一份報告顯示,二氧化碳減排方面的承諾效果非常不理想,全球氣溫可能會在本世紀上升4度。近40年來全球氣候呈現出變暖的總趨勢,氣溫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發量,從而加重了糧食作物主產區的干旱、土地沙化、堿化以及草原退化。另一方面,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頻出,導致全球的干旱和洪澇災害。去年相繼發生的俄羅斯干旱、澳大利亞洪水、阿根廷干旱、歐美暴雪天氣,以及我國華北地區干旱等惡劣天氣都和這兩種現象相關。
在菲律賓洛斯巴尼奧斯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內,熟練的手指能區分種子的好壞。20世紀60年代,這里培育出的“奇跡稻”品種使在亞洲的產量增加了一倍。自90 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農業投資的下降,這里出現了增長停滯。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總干事Robert Zeigler說:“政府以為已經贏得了糧食安全的保障,所以就把錢投到了別處。”
太陽黑子的活躍度也將影響未來十年氣候。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2年,活躍時會對地球的磁場產生影響,主要會使地球南北極和赤道的大氣環流作經向流動,從而造成惡劣天氣,使氣候轉冷。據相關專家預測,2011年太陽黑子活躍度將達到峰值,隨后太陽黑子的活動逐漸轉弱。
介于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惡劣天氣增多,未來十年農產品產量增加面臨著不確定性,任何具規模的自然災害都將左右全球農產品的供給并令市場產生對庫存緊張的擔憂,災害成為未來市場推高農產品價格的潛在因素。而價格的上漲又將限制需求的增加,進而令農產品供需逐漸趨于平衡。
美元長期貶值趨勢維護美農產品出口份額,人民幣升值緩解國內通脹壓力
雖然近期歐債危機短期內可能導致美元對歐元升值,但美元因其結構性特點,長期將保持貶值趨勢。美國向外輸出美元的能力持續強于歐洲和日本,這便造成美國經常賬持續逆差。在目前的國際貿易體系中,美元本身成為美國對外輸出的最大商品。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龐大的財政赤字也對美元長期走強形成制約。美元貶值將令以美元計價的國際貿易商品更具競爭力,導致美農作物出口在國際市場更受歡迎,推高美國農產品價格。
雖然美元長期維持貶值趨勢,但2011年至2012年之間美元可能由于歐債危機以及加息預期而中期走強。
隨著美聯儲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的推出,美國的經濟復蘇勢頭逐漸轉好,失業率也有下滑跡象。如美國經濟企穩,美元加息來臨將導致資金回流美國市場推高美元,短期會利空美農作物需求。
另外,據IM F預計,美國未來十年的G D P增速將維持在2.6%左右,快于歐洲的2%和日本的1.3%,這也是限制美元貶值的另一關鍵因素。
2010年6月,我國央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二次匯改正式開啟。截至去年底,人民幣對美元二次匯改以來的升值幅度為3.13%,同時市場也預計2011年人民幣兌美元將升值約5%。匯率升值已經成為我國政府控制通脹的又一重要手段,因人民幣升值將降低我國農產品進口成本。預期未來十年人民幣將維持強勢,對我國政府控制糧食價格形成利好。
預計未來十年農產品價格維持高位震蕩概率偏大
綜合來看,全球人口未來十年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各作物因其用途的分化將導致消費需求不均勻增長。南美洲耕地和非洲大陸的耕地面積增加將成為全球糧食供應的保證,且單產會因生物技術的成熟與普及而增加,將緩解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局面。由于用途導致的需求分化以及短期的供需不平衡,種植面積將在各大農作物之間轉換。未來十年,農產品并不會出現明顯的供應偏緊局面,但由于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個別品種減產將令農產品價格呈現短暫的上漲,農產品價格維持高位震蕩的概率偏大。
美元的長期貶值趨勢也將幫助美農產品維持其在全球糧食貿易中所占的市場份額,但美聯儲加息、人民幣升值以及不可預期的危機等因素將短期幫助緩解全球的糧價上漲。雖然全球現階段面臨通脹壓力,農產品被市場普遍看好,但如沒有極端天氣的幫助,農產品恐很難繼續目前的大牛市行情。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