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資源基本屬于空軍的資源,而“低空開放”從討論通過到日見雛形經歷了二十幾年的過程,其中問題不僅僅在于管理放開那么簡單。
“市場是最重要的問題,80年代末中國市場和個人財富積累都沒有到達能夠容納私人飛機市場的程度,經過二十幾年的累積,現在的市場環境已經相當成熟了。”林祥雨說。
2005年在中國私人飛機市場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5月31日,中國《通用航空飛行規制條例》正式實施,條例的實施標志著中國私人航空飛行進入一個可發展的時代。
條例通過的幾個月后,中國第一個會員制私人飛行俱樂部---前沿私人飛行總會在上海成立,總會的發起人、前沿控股集團董事長陳早春信心滿滿地向媒體宣稱,預計在短短數個月內,總會的成員就會從零上升到200余名。
此后三個月時間內,包括灣流、雷神、龐巴迪、塞納斯等國際巨頭迅速登陸中國市場。當年11月的一則新聞顯示:22名溫州商人以單價1.3億人民幣向國外知名飛機制造、銷售商團購了22架私人飛機。
總部設在奧地利的飛機制造商“鉆石”飛機制造公司(Dimond Aircrafe)的董事總監邁克。費寧(Micheal Finning)當時認為, 在未來的5~10年,中國需要千架私人飛機。然而,市場的發展速度遠沒有制造商想象的樂觀。
2008年底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國外資產的價格跌至谷底,而國內除出口業受危機波及外,其他行業基本安然度過,“很多商人都是在經濟危機后及時出手,以低價購入飛機,他們的布局和眼光非常令人佩服。”林祥雨說。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10年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的另一子公司斥資1.84億美元收購阿拉巴馬州的飛機活塞引擎生產商Teledyne Continental Motors。根據協議,該工廠將留在美國。
2011年3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旗下一子公司宣布,斥資2.10億美元收購明尼蘇達州的小型飛機生產商Cirrus Aviation Industry Corp.。該交易將使這家中國國有航空巨頭完全獲得Cirrus四座渦輪螺旋槳飛機的生產線,以及正在研發中的一款小型飛機的技術。
專門研究整合私人飛機市場的南京同威投資公司提供的數據統計,目前在中國注冊的私人飛機數量是130架左右,僅年初至今飛機的銷售量已達到三十幾架,較去年同期提高了60%以上。該公司總經理林祥雨告訴本刊記者,“這顯然得益于2010年11月發布的《關于深化中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
“對于中國通用航空業來說,未來是挑戰大于機遇,2012年將是下一個關鍵的時間點,管理部門的實際措施和改革步伐,將切實影響到通用航空的發展,”林祥雨說。
經歷了2005年和2010年的政策促進以及2008年的經濟環境催化,2012年的機遇和挑戰落到了中國通用航空業面前。
私人飛機并非純粹炫富
亞洲公務航空顧問公司市場總監桂躍告訴《望東方周刊》,公務飛機在中國是個新的熱門話題, 國人對公務飛機的了解很片面,提起私人飛機,大家就想到“奢侈”、“炫富”和“燒錢”等,而媒體總是不厭其煩地描述公務機如何奢華,飛行費用、停機費、管理費如何昂貴。
“炫富的情況在中國商人中的確存在,他們往往沒有切實根據自己的需要購買飛機,而一味選擇更大更豪華的機型,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林祥雨說。
桂躍強調,國人并未透過表面看到核心問題,撥開私人飛機昂貴的外衣,其核心價值才真正展露:“沒有一個商人會不計一切成本做一件事,購買公務機的中國商人一樣,他們始終在品牌、機型、價格使用成本等各個方面間徘徊,選擇最合理的出行方式。”
“No Plane, No Gain”( 無飛機,無增值)這是美國公務航空協會提出的一個觀點,意思是不使用公務航空,企業難以實現持續增值。在對世界500強企業和美國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公司使用公務飛機的情況進行詳細調查后,美國公務航空協會得出了這個結論,印證了的一個事實是---使用公務飛機并非純粹是“炫富”和“燒錢”。
公務飛機能大幅提高企業高層的工作效率,毋需置疑。在中國,因為公務飛機是個稀罕物,媒體高度關注,購買飛機給企業帶來的廣告效應顯而易見。以前有長沙的遠大空調,近來有趙本山,這都是非常經典的案例。
桂躍向本刊記者分析,“趙本山購買飛機給他的本山傳媒和他個人帶來的關注度,是任何廣告都無法達到的。他買飛機的初衷或許不是為了炒作,但媒體樂意談論,這恰好達到了廣告效果。”
2011上海國際商務航空展承辦方World Events Agency的媒體公關連琬穎告訴《望東方周刊》,“在此次展會現場,僅金盛通航一家代理公司便成交了5架豪客比奇公務機,但由于多數購買者頗為低調,實際成交數量應該超過這一數字。”而業界對此的保守估計是---整個會展期間成交額接近10億人民幣。
公務機的中國未來
國內客戶曾向他提出過一個有趣的問題,詢問能否在飛機里安置一張自動麻將桌,后來陪客戶參觀法國達索公司的飛機,達索的人員在介紹飛機內飾時特別提到,他們可以專門設計一個麻將桌。“任何東西來到中國,都得融入中國式娛樂文化”
《望東方周刊》記者駱曉昀、特約撰稿呂爽 | 上海報道
“全球發展看中國”成為這些年經濟領域的常見詞匯,從外貿出口到汽車產業,中國已經越來越多地主導著一個行業的發展和興衰。
高端私人飛機行業的下一個增長點在哪里?答案可能又落了俗套,無論是飛機制造商還是配套基地的建設者,乃至大多數的行業專家都將中國作為了公務機行業的下一個巨大的餡餅,一個放在眼前市值萬億的市場。
富豪云集的新興市場
亞洲公務航空顧問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桂躍接受《望東方周刊》采訪時稱,根據《2011年胡潤財富報告》,中國國內現有87.5萬個千萬富豪和5.5萬個億萬富豪,其中1/6的富豪計劃購買私人飛機,這表明中國市場存在這個巨大的潛力。
桂躍得到的權威調查顯示,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GDP達到1萬億美元的時候,公務機有250架,中國目前的GDP大約為5萬億美元,以此推算中國的公務機數量應該有1000多架。而目前中國內地只有幾十架公務飛機,可見其市場潛力之巨大!
他獨家提供給本刊的統計表明,目前國內的公務機數量以年均近50%的速度增長。2008年內地公務機飛行時間同比增加30%,2009年則增加40%,2010年進一步增長,達到60%。中國富豪對于公務機的需求吸引了全球公務機制造商的高度重視。
公務航空的快速增長,無疑會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有新的挑戰。首先要確保的是中國空域在飛機和運營商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安全有序。這需要政府管理部門一方面既要放寬限制,同時要更加科學合理的規范行業管理。
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某些方面可能會更加嚴格。
桂躍說,“雖然中國公務機市場潛力巨大,中國富豪和大公司高層正在熱切地了解公務機。但中國的公務飛機/私人飛機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非常不成熟。同樣地,中國的消費者也非常不成熟。 還有許多東西需要學習提高。”
飛機制造商的必爭之地
全球大部分公務飛機制造商都位于北美,其中包括行業領先的波音、龐巴迪、塞斯納、灣流、豪客比奇等公司。它們中的大部分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期間在通用和公務航空領域脫穎而出,在八九十年代初受到美國私有企業興起的推動。
中國已是他們的主要市場。這一點從他們最新頒布的預測報告中可見一斑。
2011年5月19日在瑞士的2011歐洲商務航空展覽會上,龐巴迪宇航公司發布了其年度飛機市場預測報告:“在發展中市場,經濟增長預測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為新飛機銷售帶來相當大的機會。據預測,未來20年除北美和歐洲以外,商用飛機市場需求將大大增加。例如,中國的20~149座商用飛機數量將進入世界前三,僅落后于歐洲和美國。”
5月31日的《中國證券報》撰文稱:隨著中國航空市場層次逐漸分明,波音與空客在華競爭,正由原先搶占民用領域,轉向在民用、商用、租賃等領域的全方位比拼。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