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銀行卡信息已經形成一張遍布全國的網絡。這些信息的最終買家是私人偵探、盜竊卡內資金的不法分子甚至是洗錢組織。最讓人擔心的是,信息提供者皆是銀行內部員工。
資金不翼而飛
上海的陳女士今年2月到一家知名股份制銀行查詢卡內金額,蹊蹺的是密碼竟然不對。工作人員告訴她,卡內金額沒少,但是密碼被改過。陳女士并沒在意,將密碼改回。3月,奇怪的事情再次發生,陳女士的密碼再次被人改過,但資金沒少。陳女士還是把密碼改回,仍未理會。直到3月14日公安機關告訴她,其卡內資金被人劃走4萬多元,而且今年1月就已被劃走。
“我的卡沒有開通網上銀行,也從來沒丟過。”陳女士百思不得其解。當時銀行員工為何說卡內金額沒少成了不解之謎。
差不多與陳女士的事件發生在同一時期,上海的黃先生忽然收到上述銀行的短信提醒,被自動電話繳費7千多元。因為根本沒有操作過類似交易,黃先生隨即到銀行交涉。銀行員工讓黃先生報案。
上海的六名被害人都有上述遭遇:在銀行卡和密碼都未丟失及泄露的情況下,卡內資金不翼而飛,被用于支付手機費、電話費等公用事業費,金額近30萬元。
他們不知道,一條買賣銀行客戶信息的鏈條通過互聯網伸展開來,不法分子通過QQ群和手機短信完成了他們的“黑色交易”。
盜竊客戶銀行卡內資金的主犯朱某遠在江西,只有初中文化程度。
從2010年起朱某在網上購買了上萬條上海機動車車主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系電話、地址等。朱某把車主姓名、身份證號通過QQ群發給可以查詢相關銀行信息的下家。每查出一個人的銀行卡卡號、余額,朱某即支付200元酬勞。
而朱某的下家并非最終掌握客戶銀行卡信息的人,而是層層轉發信息的中介。往往要通過三至四層中介才能最終聯系到掌握銀行卡信息的“核心人士”。這些中介聯系的途徑只有兩個:QQ和手機短信。
通過上述方式,朱某得到了不少上海市上述股份制銀行持卡人的卡號。然后以持卡人的生日或簡單的數字組合猜出銀行卡密碼。被他猜出密碼的就包括陳女士、黃先生在內的六名銀行卡持卡人。
朱某沒有直接將被害人卡內資金打到自己賬上,而是用被害人的錢替網吧等電話費大戶繳納費用。朱某甚至在淘寶開了家專門代繳公用事業費的網店,以九折優惠招攬網吧之類的用費大戶。替客戶繳費成功后,網吧再把資金打到朱某賬上。這樣一來,朱某不僅可以順利套現,還不易被查出誰是盜竊卡內資金的元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