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中國從全球第一大豆生產國淪為了第一進口國,國產大豆在美國轉基因大豆“物美價廉”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失去了定價權。如今,當初那一幕場景似乎又要在中國生豬產業重新上演。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以美國、加拿大為主力的洋豬肉大舉搶灘中國市場,其中美國豬肉的進口量及進口額漲幅均超過700%。尤為關鍵的是,這些進口豬肉的到岸價只有國產豬肉的一半。洋豬肉的大舉登陸,也使得國內一路高漲的豬肉價格出現了久違的下跌,而CPI的漲速也出現了難得的下降。不過,這種原因導致的豬肉價格的下降,是否是我們所期盼的?在洋豬肉巨大性價比優勢的壓力下,中國本土生豬業是否感受到了寒意?
四因素掣肘中國生豬養殖 洋豬肉猛敲本土生產警鐘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表示,進口豬肉可能會在國內肉價上漲的時候分得一些蛋糕,但靠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是不行的,消費者對豬肉新鮮度的要求決定了生豬產業必須本地化
11月以來,中國進口豬肉數量大幅增長的數據像一滴落進油鍋的水,使本就飽受爭議的中國生豬產業再度“炸鍋”。這究竟是國外食品巨頭們一次有意的圍獵行為還是巧合?中國企業是否會以此為契機再次經受洗禮?業界人士眾說紛紜。
進口豬肉大幅上升及同期出口大幅下降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人士紛紛預測,繼大豆、食用油等產品定價權拱手相讓之后,國外食品巨頭們或將下一個獵物定格為豬肉,再次展開對中國餐桌的圍獵之舉。
多位分析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目前跟蹤的情況來看,由于行業特性等因素使然,短期內進口豬肉尚無法對國內市場形成根本性影響。“豬肉市場價格的起伏本質是因為受到疫病等因素影響,而進口豬肉的大幅增長只是短期行為”,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稱。而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亦表示,進口豬肉的大幅增長對生豬產業提出挑戰,其價格優勢或將刺激生豬養殖產業,加快提高生產管理技術水平。
與此同時,分析人士亦認為,由于受占地、環保、人力資源和資金等四方面的影響,目前國內生豬養殖產業的發展依舊存在諸多難題,而也正因為上述諸多因素的干擾,產業雖歷經多年發展,集中度仍不明顯。龍頭企業如果能借此契機加以整合,將對推動行業的向前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進口激增是短期現象
公開資料顯示,1-9月間,中國進口豬肉及其副產品同比增長達44.6%,其中9月份的數額更是達到了單月新高,其中,進口來源國主要集中在美國、丹麥和加拿大。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進口數量及金額都出現暴漲:均超過700%,和這些數字相對的則是出口數量大幅下滑。這些進口豬肉的價格,僅為目前國產豬肉價格的一半。如此巨大的價格差距使得許多分析人士擔憂,長此下去,占據價格優勢的洋豬肉恐將逐步蠶食中國豬肉市場的份額。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只不過是因為今年市場出現了較大缺口,所以并不需要為洋豬肉會侵占中國市場而擔憂。目前行業受到的影響有限,在整個生豬養殖行業,對價格等因素的最主要影響并不是進口豬肉,而是國內養殖企業頗為頭痛的疫病等。”中國生豬養殖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介紹,“進口肉的大幅增長不可能是長期的,當市場的缺口縮減之后,進口情況就會有所好轉。”
馮永輝介紹,由于價格因素,中國豬肉的出口并不占優勢,但是從產業發展時間周期來看,在中國豬肉處于最低谷時,價格的優勢也會凸顯出來,“比進口豬肉價格還便宜。”因此他認為,對于市場是否會被洋豬肉蠶食不必太過擔憂,“這是短期行為。”
而中投顧問農林牧漁業研究員鄭宇潔在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也分析,從行業目前的情況來看,一方面是受前期養豬散戶大量退出、疫病等因素影響,導致今年我國豬肉供給出現較大缺口,因而加大豬肉進口數量,增加市場供應、平抑國內豬肉價格,另一方面,進口豬肉價格擁有價格優勢,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對進口豬肉的采購量。這對我國生豬養殖產業提出了挑戰,逼迫生豬養殖產業加快提高生產管理技術水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