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因素成行業瓶頸
鑒于此種狀況,有業內人士擔憂,即使暫時來看,進口豬肉不會對國內市場形成質的改變,但對比此前幾種農產品定價權流失的過程,難保不會重蹈覆轍。由于國內豬肉市場價格并不穩定,雖然在價格低谷時和進口豬肉相比也會呈現出價格優勢,但是和進口豬肉穩定的價格優勢相比,依舊透露出產業的不成熟。長此下去,此消彼長,對國內生豬企業依舊是個巨大的潛在威脅。
鄭宇潔認為,實際上進口豬肉的價格優勢的確存在,而這也是其進口數量不斷增大的原因之一,當前我國豬肉市場供給尚處不足狀態,進口數量的增加對平衡市場供求有著重要作用,但是對國內豬肉的替代作用較小,這是因為中國豬肉消費量達到5000萬噸,而全球豬肉貿易量僅為600多萬噸,遠不能滿足中國對豬肉消費量的需求。不過,作為行業的龍頭,國內養殖上市公司應當正視自身養殖管理水平與國際水平間的差距,并努力提升自身養殖管理技術,縮小差距,降低成本。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的生豬養殖企業,繁育時間及疾病控制都要好于國內。由于養殖環境及管理水平的不同,中國豬場一頭母豬每年繁育的仔豬成活且出欄量約為12頭,而在美國此數字卻可以達到18頭,這也意味著從源頭的仔豬起,中國就落后了1/3。而在疾病控制及疫苗發展上,美國也走在了中國前面。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生豬養殖行業的短板有四個:占地問題、環保、人力資源和資金問題”,馮永輝介紹說。從他的觀察來看,這四個問題已然是掣肘行業發展的最大因素,“要達到規模養殖,必需有足夠的用地,但是,人口集中的地方用地困難,且要考慮環保的因素,但搬到偏遠地區人力資源就難以保障,幾個因素相互制約。而最重要的是資金方面投入,錢對農業企業而言還是個大問題,生豬養殖屬于高投入、低產出、高風險,社會資金不愿意投到這種項目里來。”
政策引導僅為外力
鄭宇潔也認為,我國生豬養殖由于缺乏科學規劃,數次陷于由于養豬戶跟風養殖而帶來的價格大幅波動。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疫苗培育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相較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管理水平和養殖技術不到位造成出欄率不高,且前期由于養殖戶數量減少,導致生豬養殖市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而隨著市場的好轉,大批養殖戶又會緊隨著跟風進入行業,從而形成了“豬周期”。
為引導產業發展,多項政策陸續出臺,“政策引導的確會有一些作用,加強推動規模化,這對產業的升級是非常有利的。”馮永輝對《證券日報》介紹,據他觀察,由于生豬市場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受市場影響因素大過政策,因此,如果政策能在“保險、疫病防治等配套設施上做出更完善的引導,將使產業受到實質性的利好,畢竟這個行業是高風險、低產出、高投入的,基本上是賺一年、賠一年、不賺不賠又一年。”
鄭宇潔則認為,對于國內的企業而言,國家政策利好對國內養豬企業的發展必定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是這只是外力作用。要和進口豬肉競爭,關鍵是國內養殖企業練好“內功”,提升養殖環境和管理水平,通過提升成活率、縮短生長周期等方式降低成本,加大競爭力。
此外,有分析人士認為,由于生豬養殖產業與飼料、疫苗息息相關,這也注定了其榮辱與共的特性。
龍頭企業機會來臨
隨著洋豬肉的大舉進入國內市場,墨西哥、芬蘭等國先后組團赴華欲開展豬肉貿易,業內人士認為,這從一定程度上迫使行業不得不進行升級,向規模化和集約化轉變。
“龍頭企業這幾年來處在快速提升階段,尤其是大的企業。隨著散戶在這幾年的退出,產業大調整的機會來臨。”馮永輝說,“企業如果選擇在這個時間段擴張,會比再過幾年擴張成本小且回收周期短。”據馮永輝介紹,龍頭企業在市場中目前所占份額不高,這也意味著尚有巨大的擴張空間。
“進口豬肉可能會在國內肉價上漲的時候分得一些市場的蛋糕,但靠進口來滿足國內需求是不行的。消費者對于豬肉的新鮮度要求決定了產業必需本地化,進口凍豬肉口感略差難以贏得消費者的心。目前還沒有看到有外資大筆投入在國內建立養殖基地的案例”,馮永輝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