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持有北京7-11的25%股權的王府井財報,自2008年首度實現盈利以來,北京7-11營收逐年幾乎翻番,但是凈利潤卻連年僅僅徘徊在百萬左右水平。譬如2010年全年營收2.74億元,凈利潤僅456萬;而今年僅上半年,營收就達到2.73個億,但凈利潤僅16萬元。
北京邑零售商管理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劉暉向網易財經表示,這背后的邏輯,是營收都拿去投入門店復制、系統升級。若放開加盟,也許就是成本高企、金融環境緊張所致。
但無論是劉越還是黎家豪,都表示“背靠大樹好乘涼”的7-11在資金上無壓力,不會因為成本問題放開加盟。
而財報顯示,巨額的投入,不菲的收入,得利卻不值一提,放開加盟對北京7-11股東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放開加盟,意味著節約開店成本,更意味著巨額的加盟費收入。但是7-11日本擴張謹慎再謹慎的態度,顯然在北京7-11身上得到繼承,其絕對的掌控力在加盟一事上也顯示的無以復加。
對于北京7-11推進加盟一事,劉越委婉的表示,“作為個人,不好去說什么”。
本土企業的7-11陰影
對于大多數都徘徊在25%這一維持門店正常運轉的毛利率的本土便利店來說,從日本舶來的7-11像是一條鯰魚,時時威脅其生存環境,讓其不得不加快腳步升級。
每一次7-11放開加盟消息的傳遞,更給中國的便利店企業們帶來一陣寒意。此次的坊間傳言只是一場鏡花水月,但仍刺激了本土便利店的神經。物美便利店負責人鄭伯東就曾表示,明年將大幅提高速食和鮮食的結構。京客隆一位負責人則坦言,7-11開放加盟將對便利店的市場格局產生影響。由于之前京客隆便利店加盟較為注重加盟費,而在管理方面比較松散,給京客隆品牌帶來一定影響。
上海7-11的日銷售額是全家便利的2倍,是羅森的2.5倍,是當地本土便利店的3倍。嚴酷的數字對比下,中國便利店產業的升級,顯得尤其的迫切。中國連鎖協會秘書長裴亮曾向網易財經表示,在便利店業態上,中國本土企業和外資企業差距何止十年。
在該業態上,業內人士普遍的看法是,“便利店的水,深得很”,背后一定要大企業撐腰,要有一套完善的物流-供應鏈體系。7-11在加盟比例達到99%的日本,以及加盟比例達到85%以上的臺灣,其都曾一度虧損,幾十年的時光使其達成現在較為完善的體系。
正轉折7-11命運的,是一個名為鈴木敏文的日本人。事實上,7-11的前身是創于1927年、主業為賣冰塊的美國南方公司,生意做得不溫不火。鈴木在1973年引入7-11至日本,并在7-11老東家盲目擴張導致虧損后一舉實現控股,對其進行不斷的升級和改造,實現。
如今,走進任何一家7-11中國門店,除了極具日本特色的精致布局,店內的米飯炒菜、皮蛋瘦肉粥、包子饅頭乃至糯米雞都呈現出濃郁的中國特色。在實現本土化上,業界往往以7-11作為范本。
但是模仿7-11,顯然不是中國便利店的出路。譬如以成都為據點的WOWO便利店,在創業之初就全面模仿7-11,從門店裝修到品類擺設;蛟S表面的7-11只需不到48小時就能模仿完畢,但是7-11花費千萬美元構建的完善后臺,卻是WOWO無法突破的瓶頸。
扎根一線城市的7-11,由于開店成本高,所依附的區域消費力較強,且由于代理區域限制掣肘發展,其在二、三線城市的發展受限已是共識。
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向網易財經表示,內資便利店的最大優勢是地盤優勢,還有就是成本相對比較低。7-11瞄準消費能力強的區域,定位并不雷同的國內便利店其實仍然有市場。
事實上,中國的便利店市場無疑是廣闊的,來自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便利店銷售總額有望從2010年的361億元人民幣增至636億元人民幣。
而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介入便利店,包括物流巨頭順豐,盡管其公關部門一再對網易財經強調,目前在深圳取件點開設的二十余家便利店,只是嘗試。但是無論是物流與供應鏈方面,還是零售界方面的人士,都向網易財經表示,作為物流巨頭順豐有天然的競爭優勢,這類跨界在商業上是一件好事。
周勇說,“不要跟風學7-11,越學越危險,你學得越像,越符合他們的開店要求,你就越有可能被他們吃掉。”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