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增速超過實體商店
有跡象顯示,在剛剛過去的圣誕節假期中,美國更多的消費者喜歡在互聯網上“血拼”。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數據,2011年圣誕假期期間(11月1日至12月26日),美國消費者網購支出增長15%,達到353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在截至12月25日的一周內,美國消費者網購支出達到28億美元,同比增長16%。ComScore的市場分析說,美國網上購物增長速度已超過了實體商店,后者的銷售增長率僅為3%至4%。
作為電子商務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網絡購物興起較早,已經歷十幾年的發展。據悉,85%的美國網民有網購經歷。按照美國人的習俗,圣誕節大采購一般是從感恩節之后就開始的。因此美國每年感恩節之后的第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五”,因為這一天通常被認為標志著圣誕采購季節的正式開始,也被看作是每年零售業圣誕銷售業績的晴雨表。有趣的是,現在“黑色星期五”之后的那個星期一被命名為“網絡星期一”,可見近年來消費者通過網絡購物的熱情非常高漲。
美國網絡購物的銷售產品范圍覆蓋服裝、鞋帽、計算機、汽車及汽車配件、家具飾品、音像產品、辦公用品、玩具、珠寶、化妝品、消費電子產品、體育用品、旅游產品等各個領域,已經全面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網絡上,各種各樣的商店不計其數,既有像電子灣(eBay)、亞馬遜這樣的專門網上商店,還有許多大商場、大超市也推出了自己的網上商店,鼓勵消費者網上購物。
根據記者的親身體驗,在美國進行網絡購物不但非常方便,而且有時還能享受到實體店里沒有的各種折扣和優惠。你只需在電腦前輕點鼠標,進入網絡商店選好商品,填上信用卡號、郵寄地址等個人信息,按下確定鍵,一筆交易就完成了。或者人工送貨上門,或者通過快遞公司,總之過不了幾天商品就會送到。在記者家中,宜家的書桌、百思買的打印機、梅西百貨的皮鞋、亞馬遜的圖書……都是網絡購物的成果,不僅省下開車行駛十幾公里的汽油費,還可避免在商店面對熙熙攘攘的人群。
如果從網絡商店買回來的東西不合適怎么辦?退換貨物很容易,只需要把貨物原包裝退回,就可以方便地拿到全額退款。記者曾從百思買的網站買過一臺傳真機,覺得不再需要了,就拿到附近的百思買實體店退掉。除了運費不再返還,購物款很快就自動退到了信用卡上。
在美國使用信用卡進行網絡交易,在資金安全方面還是較有保障的。一次記者在一個網絡商店買了一件衣服,過了幾天在網上查看信用卡消費記錄時發現,被這個商店劃了兩次錢,金額一模一樣,可能是由于對方操作錯誤造成的。于是拿出信用卡,在背面找到信用卡公司的24小時服務熱線電話,把情況復述一遍。客服人員說他們已經記錄在案,等他們向那家網絡商店核實后再與我聯系。第二天再在網上查信用卡消費記錄,發現錢已經順利退回來了。
不過,網上購物也會有些小麻煩。首先,各種促銷郵件數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不勝其煩。另外,進行網上交易時,有些個人信息可能會被泄露,或發生被詐騙集團利用的情況。而美國經常爆出信用卡賬號和密碼系統被黑客侵入的新聞,說明在信用卡安全監管方面仍存在隱患。
泰國商業實體優于網上購物
兩年前赴泰國工作時,記者看到同機的一位泰國人帶了好幾部黑莓手機。他悄悄告訴記者:“很便宜,準備送給幾個孩子,因為現在連小學生都用手機上網,父母不買不行。”在泰國工作期間,記者經常到泰國大中小學采訪,看到的現象確如那位家長所言:學生幾乎人人用手機上網,校園里經常可以看到邊走路邊按鍵盤的學生。泰國媒體還報道過上屆總理阿披實在議會休息時用手機聊天的新聞。
在泰國,大量青少年使用各種社交網絡,街頭的網吧常常擠滿了人,不少店門口張貼著“每小時10泰銖(1元人民幣約合4.7泰銖)”的廣告。據泰國文化部的統計,2007年青少年使用各種社交網絡的比率為23%,2012年將增加至40%左右。在使用社交網站時,不少人會通過網絡進行商品互換、或者購買所需物品,但基本上都是衣服、眼鏡、手表等時尚物品,沒有大件物品,而且交易者基本上都是相互認識的朋友。大學生瑪麗尼就高興地告訴記者,通過臉譜網站購買的衣服確實新潮,使自己穿著與眾不同。但她也遺憾地說,網上購物品種不全,有一次想買時尚手表,但沒有需要的款式,最后還得去購物中心購買。
據記者觀察了解,相比網購而言,泰國人更愿意去商場購物。到過泰國的人,無不對泰國的購物中心嘖嘖稱贊。比如曼谷市中心拉差巴頌地區聚集了眾多亞洲一流的商場,包括中央世界商場、暹羅廣場、暹羅典范廣場等,形成一個大型生活購物綜合廣場。該區域的上千家商店、數百家餐廳、幾十個影院,成為游客和市民的購物首選之地。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