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現金,甚至不用信用卡,拿手機一刷,輕松完成支付,這是人們對于未來移動支付的憧憬。
這需要移動運營商運營一項業務—電子支付,而運營商們也早就看到了其中的市場機會。現在,中國的三大運營商可以大干一場了,它們同時拿到了支付牌照。
2011年12月31日,央行發布了第三批共61張非金融類支付業務許可證,名單中就有中天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通沃易付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和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它們分別是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的支付子公司。此次許可牌照允許上述三家公司開展移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等兩大業務,電信和聯通的兩家公司還可以開展固話支付業務。
這意味著,中國基于NFC(近距離無線通信)技術的近場支付就此正式開局。
事實上,三大運營商開展移動支付業務已有多年。中國移動早在2001年就已經推出“手機短信銀行”業務;2002年,國內第一個移動電子商務平臺和第一套移動電話自動售貨系統就已經在重慶正式商用。
但是此前的移動支付仍以遠程支付為主,即通過STK、短信、WAP等方式以及時下流行的手機客戶端來完成交易。這事實上是用手機代替電腦進行網上支付。
在國際范圍內,近場支付和遠場支付之爭尚無定論。歐美國家的移動支付以遠程支付為主,因為其信用卡服務發展成熟。盡管也有谷歌推出Google錢包在進行近場支付的嘗試,但是截至目前Twitter創始人杰克·多西的新創業項目Square的業績還是證明了遠程支付是歐美移動支付的主流形式。
在中國,兩種模式都已經有了進展,中國電信推出的翼支付就是目前國內近場支付的最好例子;而支付寶和銀聯推出的手機客戶端則成為遠程支付的代表。
但是在遠程支付模式中,運營商只是一個通道,主導權掌握在銀聯這樣的金融機構和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
而射頻、紅外、藍牙技術的漸趨成熟,讓近場支付有了實現的可能。在這種支付模式下,只要把NFC芯片植入手機,無需進入手機系統進行操作,只需像刷公交卡一樣把手機往一個類似POS機的終端上面一刷,就能實現支付。
當然,可以植入NFC芯片的不止手機,比如可以是手表,但是就目前看來,手機還是最容易實現的載體,而運營商就此可以獲得相對主導權。2012年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的手機用戶直逼9億,智能機用戶也將超過1億。
硬件的條件已經初步具備。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手機廠商都已經開始在自己的手機中加載NFC功能,除了諾基亞、三星、HTC等手機品牌外,國產的中興通訊在2011年也已經推出NFC手機,甚至中國很多山寨機都加載了NFC功能。
操作系統方面,谷歌的Andriod2.3系統中就已經集成了NFC技術,相傳微軟Windows Phone也將在平臺上搭載NFC技術。
而要NFC真正實現,還需要電信運營商和擁有POS機終端的銀聯等支付系統參與其中。但是在中國,這兩個陣營的步調并不一致。
既然要把手機像刷公交卡那樣刷,就需要刷“卡”設備的頻率相一致。但是,目前國內的頻率有兩種,一個是以銀聯為標準的13.56MHz頻率,另一個是中國移動自主開發的2.4GHz頻率。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