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央行、政策實力最強的銀聯顯然不愿遷就中國移動,更何況支付本就屬于金融業務。
而且,銀聯采用的13.56MHz的頻率還是國際通用頻率,現有POS機和公交車刷卡器采用的都是這個頻率。這意味著,如果采用這個頻率,銀聯就可以利用現成的基礎設備迅速擴張,不用再進行重復性建設。
中國移動同樣有自己的籌碼,雖然2.4GHz的頻率看似非主流,但是它可是中國移動電話市場真正的霸主—6億用戶。而且中移動的用戶對自己的運營商有較強的品牌認可。
兩強相爭之下,運營商陣營中的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選擇加入到銀聯的陣營中。
中移動也想打破這種僵局。入股浦發銀行之后,中移動聯手浦發推出了“中國移動浦發銀行借貸合一聯名卡”,這張卡集成了電子現金小額支付功能,它采用的就是13.56MHz的標準頻率。
另外,在2010年6月時,中移動一位高層則透露,中國移動正在研制兼容2.4GHz和13.56MHz標準的RF-SIM卡。
銀聯推出的NFC支付則采用了一種SD-NFC的模式,中國移動的手機插上這種SD卡也可以轉到13.56MHz的頻道上來。
這也意味著,對用戶來說,要應用NFC支付功能,也不一定非要購買NFC手機,還可以直接更換SIM卡。中移動目前的策略是推出2.4GHz的RF-SIM卡,插入手機直接可以用,電信和聯通推出的是13.56MHz的SIM卡。
除了解決行業標準外,各利益相關方還需要尋找成熟的商業模式,如何建立跨行業的產業鏈實現共贏是今天移動支付產業的關鍵問題,目前,無論是運營商還是銀聯還是第三方平臺都沒有拿出一個詳細的規劃。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移動支付市場潛力巨大。易觀國際估計,2011年移動支付用戶有望達到2.2億用戶,交易規模將達到481.4億元,市場收入規模達到52.4億元。2013年則有望達到235.1億元。
近場支付
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即時通過手機向商家進行支付,支付的處理在現場進行,并且在線下進行,不需要使用移動網絡,而是使用手機射頻(NFC)、紅外、藍牙等通道,實現與自動售貨機以及POS機的本地通訊。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是目前近場支付的主流技術,它是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訊技術,允許電子設備之間進行非接觸式點對點數據傳輸交換數據。該技術由RFID射頻識別演變而來,并兼容RFID技術,其最早由飛利浦、諾基亞、索尼主推,主要用于手機等手持設備中。
三大運營商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探索
中國移動
2001年就推出了“短信手機銀行”,比銀聯還早,到今天已超過10年;2006年在湖南設立了移動電子商務試點基地,2007年試點拓展至重慶,廣州;2009年和浦發銀行合作推出WAP手機銀行,2010年中移動直接投資浦發銀行400億,已持有股票20%。
中國電信
起步較晚,但是實力不可小視。2010年,中國電信聯手中國銀聯推出“翼支付”,旗下多款手機支持各類的行業卡、公交卡、校政企內部卡賬號、銀行卡等支付方式。
中國聯通
2007年,中國聯通開始與銀聯合作,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城市進行移動支付實驗并推出手機錢包業務。2010年,聯通和中國銀行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隨后又同中國平安,支付寶和上海交行達成合作,共同發展移動支付業務。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