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銀色的出火口躥出火苗,一束光剛好照在黃發靜緊蹙的眉前,“現在溫州打火機行業的狀況只能用‘非常嚴峻’來形容!彼c起一根煙,欲言又止。
黃發靜,全球最大金屬打火機生產廠家之一、溫州日豐打火機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溫州市打火機行業協會會長。這個曾因帶領溫州打火機企業抵制歐盟CR法案(Child Resistance Law,即兒童安全法規)聲名鵲起、面對國際貿易壁壘斗爭到底的企業家,如今卻為溫州打火機企業的運營和行業發展傷透腦筋。
回溯1980-1990年代,這個由近30個零件組成的打火機照亮了市場經濟萌動期的溫州人,脫貧致富的沖動促使他們對其拆裝研究并批量生產,直至占據世界壟斷地位。然而,這個溫州制造業曾經的當家花旦之一,現在卻面臨著資金短缺、成本急增以及政策制度上的諸多問題。從最輝煌時期的3000多家企業,到如今的百余家,黃發靜傷感地承認,“打火機已經從溫州最紅火、最風光的行業,跌到最夕陽、最掙扎的行業了!
“忽如一夜春風來”
1990年代中期,日本打火機生產商組團到溫州,考察后他們終于承認自己毫無還手之力:一只電子點火器,進口單價至少4元,溫州人自己做,一開始是1-2元,形成大規模生產后只要0.1-0.3元;密封圈,進口的0.2元,而溫州產的從0.05元降到0.005元。
“當年是誰第一個生產打火機的?”在溫州,無人能說清這個問題。和歷史久遠的溫州皮鞋不同,金屬打火機是舶來品。1980年代中后期,金屬打火機最大的產地在日本,零售價至少兩三百元人民幣,屬于海外探親的溫州人帶回來的稀罕物。當時,溫州的農村家庭工業已蓬勃興起,對市場感知敏銳的溫州人,在這個新奇貨中嗅到了商機,爭相研究甚至動手拆裝從國外帶來的打火機。
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溫州打火機行業初期的發展,絕不為過。溫州東方輕工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中堅回憶,幾個年輕人用手工打制的方式做出了外形酷似日本貨的打火機后,一個個小火苗開始在簡陋的廠房,更準確地說是作坊里躥起。噴涌而出的改革發展動力之下,溫州人的致富潛能是無窮的。到1980年代末,小小的溫州已經擁有500多家金屬打火機廠。同時,專業化分工也越來越細,大大小小的配件廠迅速串珠成鏈,溫州市區的信河街成了世界有名的“火機配件一條街”。1999年,溫州金屬打火機的年產量達到1億只,其中70%以上出口,占據全球70%的份額。
作為讓中國打火機走出國門、開始國際貿易的“第一人”,李中堅的公司當時每天出口的打火機最少達10萬只。他回憶起當時市場呈現的幾乎癲狂的狀態:貨車就等在路邊,一下裝配線,馬上打包發貨。
分析當時成功的原因,黃發靜認為主要是產業高度集聚、專業化細致分工,充分的市場競爭必然帶來成本價格的巨大優勢。較小區域半徑內從配件到組裝的完整產業鏈,使得第一時間獲取市場信息后能在全行業迅速傳播、共享。那時,市面上最新款的打火機,不出數月,溫州就可量產并不斷改進,而且出廠價不到日本產的1/5。壓倒性的價格優勢促進了溫州打火機在市場上的旺盛需求,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2001年前后,打火機成為溫州的支柱產業之一,年產量超過5.5億只,占據了全球金屬打火機80%的份額。
這個產業在溫州誕生不到20年,就取代了當時金屬打火機的世界生產基地: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這中間還有一個小插曲:1990年代中期,日本打火機生產商組團到溫州,考察后他們終于承認自己毫無還手之力:一只電子點火器,進口單價至少4元,溫州人自己做,一開始是1-2元,形成大規模生產后只要0.1-0.3元;密封圈,進口的0.2元,而溫州產的從0.05元降到0.005元。為降低成本,一些廠家甚至直接將零配件拼裝組合生產,把價格縮減到近1/30。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