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業四面楚歌之際,中國太陽能企業正絞盡腦汁四處融資,尋找那張象征生存的船票。
最能找錢的人都走了
通常情況下,一家上市公司的首席財務官(CFO)離職總會引發外界一些猜測——此家公司運營狀況可能出了問題,但如果一個行業半數以上的上市公司CFO不約而同離職呢?
這個行業可能遇到了大麻煩。
過去6個月,11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太陽能公司CFO就走掉了4位,他們是尚德電力、晶澳太陽能、昱輝陽光和阿特斯太陽能。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還有2家太陽能公司的CFO正在考慮辭職。
讓這些職業經理人決定另尋高就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太陽能光伏制造業奄奄一息的生存現狀。
歐債危機讓新能源泡沫加速破滅,而那些暫時存活下來的中國太陽能公司,及其背后的銀行和地方政府,正趴在沙灘上苦苦掙扎。
所有的支撐都指向了一個解決途徑:找錢,維持運營。
這個艱巨任務很大程度上成了CFO的頭等大事:要在已經基本失去融資能力的資本市場找錢。
然而,CFO們的薪酬卻與壓力成反比。由于CFO們收入與公司的盈利增長和股市表現直接掛鉤,在太陽能科技股幾近“垃圾股”的情況下,CFO們的股權兌現希望渺茫,“知難而退”就顯得順理成章。
CFO的離職潮,對急于找錢的太陽能公司來說,還只是壞消息之一。
美國退市,現在開始?
壞消息接踵而來。
2011年12月14日,因股價在連續30個交易日低于1美元,太陽能科技股中國科技收到納斯達克退市通知;12月21日,股價長期處于1美元上下的中電光伏為提振股價,宣布了三股并一股的并股計劃,但股價再次應聲大跌8.63%。
不過,晶科能源的CFO張龍根還是決定留下來。這家總部位于上海的太陽能公司,2010年上市發行價為11美元,目前在6美元上下徘徊。相對于同行,已經很不錯了。
擺在張龍根面前的美國資本市場已基本失去了融資能力——股價如此低迷,做股票增發顯然不現實;主要光伏企業的負債率已高達70%,再繼續發行債券的可能性也非常渺茫。
更令人絕望的是,在中國概念股被集體打壓,全球太陽能市場嚴重供過于求的環境下,短期內股價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退市,從美國退市,重新回到市盈率更高的A股或港股上市,這被看做是這些曾以“在美國上市”為榮的光伏企業的最后選擇。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包括尚德、英利、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等在內的主要光伏企業均已啟動退市計劃。
然而,退市回購股票所需的大筆資金又成為新難題。在目前的市場下,能幫助他們完成退市的“金主”并不多。包括財大氣粗的國家開發銀行金融公司,包括中信產業基金、春華資本、建銀國際等等。
對于一些光伏企業能否找到金主成功退市,張龍根并不看好,“太難了”。
現在不賣,以后更難賣
奇怪的是,在一大批光伏企業想“退”而不得之際,數家新能源公司還在爭相上市。
上月,國電科環和京能清潔能源兩家公司在香港逆市IPO,然而不是延遲上市,就是融資金額大幅縮水,甚至“少談風電和太陽能,大打環保牌”。更早之前試圖沖刺創業板的公元太陽能,還遭遇IPO被否命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