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賺回多少吆喝?
低價賣給經銷商,再通過高價買回來,究竟能賺回多少吆喝?
“花錢硬砸榜單,最后銷量慘淡的圖書其實也有很多,最重要的其實還是圖書本身的品質。”任雨說。
據唐佳介紹,他們目前也只有在推一些質量確實比較高的圖書時,會用到“買榜”這種手段。“大型出版機構也只是選擇性地‘買’。”
“大多數情況下,跟銷售網站聯合推出活動其實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唐佳介紹,具體而言,是由機構免費提供一定數量的圖書給銷售網站,再由銷售網站提供頁面和位置進行發放。
“做我們這行的,本小利薄,所以也不可能隨便進行榜單方面的推廣操作。”陳曉暉坦言。
圖書網站對“買榜”失控
“無論如何,‘買榜’這種行為確實涉及到了不公平競爭。”當當網一李姓工作人員坦言。事實上,卓越亞馬遜已經采取了相應的措施。記者從卓越亞馬遜了解到,目前卓越一個ID針對同一本圖書限購10本,一旦系統檢測到某個ID購買同一本圖書數量超過10本,則會自動封閉賬號。
“這確實加大了‘買榜’的難度,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唐佳說。“比如我們機構就會注冊申請上千個賬號,實行分散性購買,這樣就不會被系統察覺到了。”而據陳曉暉介紹,“目前除了封號之外,就算發現‘買榜’行為,也并沒有其他任何懲罰措施。”更何況采用唐佳所述辦法,確實能夠有效地避開系統的監控。“盡管‘買榜’行為目前大量存在于線上和線下各大書店,但確實沒有很好的辦法來規避。”
連線
出版商自辯:“買榜”僅是促銷
北京一暢銷書策劃公司圖書編輯任雨說,“買榜”在其他行業或多或少變相存在,只是一種促銷手段。“買榜”沒賣好的書,有很多;“買榜”后賣好的書,也有不少。一本書最終能否大賣,還是靠圖書本身的內容、書名、封面設計、文案、目錄這些最基本的東西。
“消費者又不是傻瓜,他們有自己的判斷。購買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排行榜只會讓人更快地看到一本書,要促使人購買,理由并不是很充分。相反,一本前期沒做到位的書,上榜后,會快速讓人知道這是本內容很差的書,隨即會產生大量負面影響。類似例子,屢見不鮮。”
作家聲音:新書推介渠道少
曾撰寫過兩部暢銷書的國內某青年經濟學家坦言:"買榜’這事,雖然出版機構并未告知作者,但絕大多數作者其實心里都清楚,只是不發表意見而已。出于作者的角度,圖書銷量提高畢竟是好事。”
“其實,現在中國出版界最大的問題并不是‘買榜’,書上市后進行必要的宣傳是出版社的義務,但是現在很多出版社甚至連專業的宣傳都沒有。很多出版社給作者很低的版稅,不給作者的書進行宣傳,全憑自然銷售。這類出版社,不靠市場來爭取利潤,主要靠剝削作者。因此,在我看來,只有那些真正負責任的機構才會去‘買榜’,主動幫書籍做宣傳。”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