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月之后的5月18日,2011年第二批國家臨時存儲食用油和大豆定向銷售公告中,則要比上次簡單得多,相關企業名錄和數量被悄然隱去。
“為保證國內糧油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國家有關部門近日下達第二批國家政策性食用油和大豆定向銷售出庫計劃228.5萬噸,其中:中央儲備豆油10萬噸、國家臨時存儲菜籽油6萬噸、國家臨時存儲大豆212.5萬噸,此次定向銷售的國家臨時存儲糧油由指定企業按計劃總量及出庫期限及時提貨,加工成小包裝油后均衡投放市場。”
而據相關媒體報道顯示,當時益海嘉里獲得了130萬噸,中糧集團45萬噸,匯福糧油13萬噸,九三油脂12萬噸,中紡糧油11萬噸,定向企業與被發改委歷次約談食用油企業基本重合。
“參加拍賣是需要取得資格的,多數企業沒有這種資格,講好的每家多少噸不會變動。”業內人士稱,“定向銷售是穩定糧油價格的一種方式,目的就是不讓漲價,只能通過這些大企業來完成。”
大企業承擔調控任務,控制價格不漲,會出現虧損,國家臨儲大豆以較低價格賣給它們,可以彌補企業損失,從而保證市場供應,被認為是“不錯”的辦法。
2011年8月,國儲再次拋售400萬噸儲備大豆,價格在3500元每噸左右,定向銷售目標同樣是益海嘉里、中糧、中紡糧油、九三油脂、匯福集團等企業,其他企業只能“望豆興嘆”。
當時市場價格普遍為3800元每噸左右,這就意味著,上述幾家企業可獲得每噸300元左右的價格差。而整個2011年定向銷售的600余萬噸大豆,上述企業可以減少收購成本18億元。
事實上,政府與占據市場份額超過8成的5家主要供應商達成限價默契后,大油脂企業不漲價,中小油企也漲不起來,是定向拋售的主要原因所在,業內人士向新金融記者分析。
“前年豆油提價然后約談,價格穩定,然后國家給予定向銷售和國儲輪換的大豆,但是小企業得不到,另外不敢提價,這樣大企業得到了變相的補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黑龍江壓榨企業人士表示,“明顯是不公平競爭,為了穩定價格犧牲了我們這些小企業的利益。”
另一方面,這些定向銷售的大豆有些則并沒有被相關企業消化,而是換個方式再次進入了大豆市場。
“難受死了,中糧、吉糧都得到了定向大豆,1.75元每斤,然后人家賣給我們1.9 元賺差價,我們只能賺個工人工資。”孫加鎖的疑問在于,“為什么不直接賣給我們?” 同樣,定向銷售曾經導致油價倒掛——原本價格高的小包裝油卻比罐裝油便宜,企業將小包裝油轉化為灌裝的大桶油并不是什么新鮮事。
“定向銷售的確可以穩定食用油價格,但是對中小企業是不利的。”李國祥說,“現在補貼農民是不太現實的,只能補貼企業。”
停產的尷尬
“快窩囊死了”是從事多年大豆油生產的孫加鎖對過去一年多的體會。
“去年哈爾濱以東地區我干得是最好的,別人都停產了我是唯一沒有停產的。今年我也要停產了,今年我們還是這些企業里面最好的,但是還要虧本1000多萬。”
數據顯示,黑龍江省日加工200噸以上的企業,年加工能力總和在1470萬噸,而全部加工量僅為150萬噸,90%的產能其實都是在閑置中,而企業開工生產的最低要求是保證10-15天的原料儲備。
“主要是油價偏低、無利可圖和原料來源困難的結果。”王小語表示,“現在價格是5.05元每斤,10100元每噸,沒什么利潤就是保持不賠。”
4月13日,哈爾濱市場大豆收購價格為2.07元,相比年前上漲了6分錢,與此同時,決定世界大豆價格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一個月內價格上漲了近13%。
在食用油行業,原料價格高企是本輪漲價的主要因素。國際、國內食用油原料市場價格持續處于高位,特別是2011年底至今年4月初,一級菜籽油原料持續上漲到11200元左右的高價水平,原料上漲幅度超過15%,企業最高每噸虧損800多元。
花生價格則近兩年持續上漲,2012年春節前后,花生油原料價格由原來的18000元/噸漲至25000元/噸左右,達到歷史高位,原料漲幅超過30%。
在黑龍江大豆主產區的集賢縣附近,原有16家大豆壓榨企業,現僅有一家勉強開工,而儲備原料也僅供一個月產能,在整個黑龍江,停產企業比例達到80%。
不單是黑龍江的企業,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數據顯示,國內大豆壓榨行業持續11個月虧損,價格與成本的長期倒掛成為公司經營虧損的主要原因。
“去年干到3月份,現在還有庫存不到一萬噸。一個月就完事了,現在收不到大豆了。”鴻源油脂公司總經理劉再林表示,原料缺乏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國內農民逐漸放棄了大豆生產,轉為玉米等經濟價值更高的作物。
作為國產大豆的主要產區,東北地區這些年來大豆種植面積不斷萎縮,農民更愿意種植水稻和玉米。
“東北大豆的減少,跟它的效益有關系。過去三江平原主要是種植大豆,現在是效益比較好的水稻、玉米種得多。”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姜文來表示。
黑龍江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該省大豆產量為585萬噸,比上年減少7萬噸,而2011年度大豆總產量542萬噸,比上年降低7.5%,遞減加速跡象明顯。
王小語估算,大豆價格適當上漲會對大豆生產有一些好的推動作用,在2.8元左右,豆農積極性會高些。但是這樣一來“保證了原料,企業卻不敢收購,問題還是無法解決”。
“佳木斯往東今年秋天就沒大豆了。現在漲價也沒有用了,再過幾年沒準就絕種了。黑龍江大豆面積越來越少,連食品用豆都沒有。”孫加鎖對未來無比悲觀,“過兩年全國人民都吃轉基因豆油吧。”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