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報道,自15日京東商城挑起的電商價格戰開打以來,各大電商的動作成為網友和業界關注的焦點。國美電器在昨日全面啟動了線上線下同價戰略,電商價格戰的戰火由線上蔓延至線下。昨日下午的一篇“劉強東宣布停戰”的報道讓電商價格戰這一話題再度成為焦點,隨后劉強東在其微博上緊急辟謠,稱媒體誤讀。這一“停戰”烏龍事件也令電商價格戰更趨熱鬧。
但如此強大的“三國爭霸”,降價的實惠度究竟如何呢?央視新聞頻道進行調查后發現,雖然表面喊得響,但實實在在降價的少之又少。
央視稱,某比價網站統計顯示,京東漲價商品120余個,平均漲幅15.82%,金額200元左右。降價商品440個,平均降幅9.75%,降價金額152元。雖然看上去降價商品更多,但實際上,降價商品中一半是缺貨,實際上京東總體價格上漲了1.2%左右。
一淘網數據分析師稱,之所以打起價格戰,是想通過降價來吸取眼球,來增加網站流量,增加流量的同時會帶動其他商品的銷售。
央視稱,在這次價格戰中記者還發現,凡是降價幅度大的商品,各個電商不約而同都推出“缺貨”的絕招。如一款熱水器只售599元,卻一直顯示缺貨;42寸彩電僅賣2999元,但要等16天才有貨,對此消費者也無可奈何。
據監測,各大電商的熱門PK商品中,缺貨率分別為:京東29.63%,當當18.8%,易迅14.85%,國美12.76%,蘇寧11.12%,庫巴10.76%。
另外,各大電商的最低價也沒有可比性,京東與蘇寧都宣稱自己是最低價,但是記者發現,消費者很難找到同一款產品對比最低價。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