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強北迷失了,“村里”的日子也不好過。在中關村鼎好大廈有三處手機店鋪的李強,將中關村手機賣場商圈稱之為“村里”,他每天呆在“村里”的時間將近十幾個小時,這種模式已經延續了三年。李強在中關村擁有一個將近二十平米的小店以及兩個柜臺,每月租金要花費將近四萬元,再加上他雇的七八個店員,每月的成本支出在七萬元左右。
李強對中關村市場的冷清深有感觸。
“以前經濟好的情況下,我一個店一天可以賣掉二十臺,現在我三個店一天才可能出個一兩臺。情況越來越不好了。”李強說。
像李強這樣的手機零售店鋪在中關村成千上萬。在他看來,這個由代理和零售組成的手機市場已經嚴重飽和。
坐在他的蘋果店里,李強對記者說:“你以為貨就在架子上擺著?”他搖搖頭,“你對中關村太不了解了。”他指了指人流冷清的店外,“200家店里最多只有5家做批發,其他都是零售,你說競爭能不厲害?”
越來越多的商家加入,導致手機銷售的利潤越來越薄。李強說:“現在行情不好,從上面開始層層壓價,加個三五十我們就出手了。那些賺不到錢的就倒了。”
他說的上面,指的是層層分銷頂端的代理,他們掌握著中關村的貨源命脈。“我也想往上做,可是沒有錢。”
除了市場過于飽和外,洋品牌手機的熱銷也在影響中關村的生態模式。
在山寨機敗退中關村市場后,形成國產手機品牌與洋品牌水貨對抗的局面。但顯然,國產手機在中關村處于邊緣狀態。
李強的店鋪包括一家蘋果手機的形象店,以及兩個賣三星和HTC的柜臺。這是中關村賣得最火的三個品牌。李強說:“國產手機不好賣,一是買的人少,二是利潤低,賺不了多少錢,十臺里能賣一臺國產機就不錯了。”
李強們的銷售方式也成為中關村商業模式被人詬病的一點。
當你點名要買某種型號的手機時,他會跟你透露這款型號的手機有各種問題,然后再推薦給你一款據說比這款手機好用,但價位只高出一兩百的手機。當然當你買完后,你會發現,他報的價錢比市場高出許多。
李強說:“你當然可以回來找我,但這種你情我愿的買賣構不成欺詐,哪兒都不管。”這也是中關村千千萬萬的李強賺錢的方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