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政策何時出臺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面臨著越來越艱難的生存環境,但這卻絲毫沒有阻擋住民營書業一路前行的腳步。2010年,我國有16.7萬個圖書發行網點,其中新華書店網點不足1萬個,民營批發零售網點11.6萬個,是新華書店的11倍多;新華書店從業人員13多萬人,民營批發零售從業人員47多萬人,是新華書店的3.5倍。
在這種背景之下,民營書店是進是退?究竟路在何方?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如果政府不拿出類似扶持新華書店那樣的政策舉措,獨立書店能很好地繼續經營下去并獲得利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從目前到未來,在電子閱讀時代全部來臨的當下,年輕群體的購書需求將越來越少,青年人的閱讀習慣將從過去以讀書為主徹底轉變為閱讀一些內容短、視頻化、節奏快的碎片信息,而不是我們傳統的較為系統和深入地閱讀書籍產品。”
即便如此,陳少峰并不贊成民營書店為了尋求生存而另辟蹊徑的一些做法,比如改變經營業態,從以賣書為主過度到以售賣咖啡、電子產品或創意產品為主,售書收入為輔。“改變經營業態就意味著圖書已經不是主要經營模式了,這也就不能稱為嚴格意義上的書店。還有一些小眾類書店,比如女性或者男性書店我也不贊成,因為書店不應該選擇讀者,要不圖書經營份額會越來越少,綜合業態容易做不專業,圖書售賣反而被邊緣化。”
他對記者預測,可能在未來五年或者八年以后,每個城市都有一個規模稍大點的新華書店,作為該城市的文化地標,政府對其給予一定的支持。其他的獨立書店則是適者生存,但毫無疑問的是,這種生存顯然會越來越艱難。
鮑紅則建議,政府尤其應該對當地民營書店進行補貼或稅收減免等挽救舉措。“高漲的房地產市場,造成一業興旺百業衰,對于利潤本來就微薄的民營書店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新華書店大部分是自有物業,沒有多少房租壓力,甚至還可以出租盈利。而對民營書店來說,就是一筆巨大的負擔了。因此,我認為政府應該對當地民營書店進行補貼。”
“經過這么多年,許多城市形成一批城市地標書店,它們在讀者中有較好的口碑,在學界也有廣泛的影響,有的甚至是當地城市文化形象
的重要代表。目前社會呼吁最高的就是保留這批城市地標書店,它們多是人文學術書店,公益性最強,但經營狀況一直不是很好,房租又是其書店成本中較高的一項。比如萬圣、季風、學而優等一批人文書店在房租即將到期時,建議政府對他們給予一定的房租補貼。”她表示。
此外,鮑紅還建議,稅收減免也是一個必要的救市手段。目前,新華書店有返稅政策,一些不規范的企業也可以做賬逃稅,反而是規范經營的企業吃虧,結果是劣幣驅除良幣。有些書店迫于生存雖也作賬,但這卻存在著經營風險。減免稅收,可以讓所有書店的財務陽光化,尤其是規范經營的企業減輕經營壓力。而且,減免稅收對整個行業都是公平的。
“免稅并不能根本改變書店的命運,尤其是對于一些小書店或已有避稅的書店。免稅的真正作用,一是對于規范經營的大書店而言,這是一個光明正大公平競爭的機會。二是可以提升小書店的業態。由于書店利薄,有些小書店怕稅務檢查,不敢用電腦,這會影響書店業態的進步。三是對那些公益性較強的書店而言,這是一種切實的幫助和鼓勵。”她表示。
事實上,近年來,我國對文化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也是日漸重視。2009年,全國文化事業費超過900億元,2011年公共圖書館的財政撥款達58億元,每年農家書屋、社區書屋的建設資金也達數十億元。同時,各地政府對國民閱讀開始重視,每年有數百個城市開展閱讀推廣活動。各個城市每年投入的經費少則幾十萬元,多則幾百萬元。
在鮑紅看來,上述舉措對于閱讀促進和產業發展都是有益的,但實實在在增加圖書銷售網點、豐富書店形態,也許是更為有效和長效的做法。
“相比之下,圖書館公益性最強,但投入最高且網點有限,圖書較陳舊。農家書屋和社區書屋更便民,但目前圖書質量、服務仍不盡如人意,后續更新機制尚無形成。而書店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書店有部分經營功能,一定會選更好、更新的書,產品質量更有保證,服務時間也更長。且投入較低,不需建房或養人,不需國家投入一分錢,只是減免一些稅收,效果可能數倍于圖書館、農家書屋,應當是一個可以更好地撬動閱讀和產業的支點。”
在經歷了數波倒閉浪潮之后,苦苦支撐的民營書店們或將能夠松口氣。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今年的“兩會”期間公開表示,實體書店扶持計劃有望年底出臺,民營書店將獲得一定減免稅,還將在房租方面獲得補助。而在此之前,各城市扶持書店政策也相繼出臺,民營書店的生存壓力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減輕。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