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內獲悉,國內油品含硫量居高難下的重要背景是調和油的泛濫。知情人士稱,每年有超過2000萬噸調和油通過地下渠道在市場流通,而這些油品中相當一部分達不到國標,成為污染排放的一大幫兇。
調和油冒充“國標”瞞天過海
所謂“調和油”是指用芳烴、石腦油、90號汽油、MTBE等原料調和而成的一種汽柴油;另一種方法是使用93號汽油添加其他化學成分調和而成。
在一些地方煉廠(地煉)集中的地方,調和油已經形成一個規模龐大的產業。因技術門檻不高,大量企業在其中魚龍混雜。而在調和方式上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些企業的調和油指標甚至可通過檢測。
而和國標油相比,這些調和油在價格上一直有著明顯優勢。
正因如此,國內相當一部分加油站,甚至包括國有石油公司的一些地方銷售公司都曾采購過“調和油”,后者以“外采”的形式出現。但這也給“問題汽油”的出現埋下了伏筆。2011年,湖南岳陽、浙江溫州先后曝出“問題油”事件,中石化、中石油隨后接連表態:嚴禁外采調和油。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調和油大多是地下流通的,但有些通過各種途徑也會轉化成正規市場上流通的,甚至打著“國標”的招牌銷售。
調和油占8%國內汽柴燃消費量
去年7月中旬,已開始推行國四標準的江蘇省在一次抽樣檢查中發現:南京港上元門加油站出售的93號油,蒸氣壓為79KPa(要求40-68),硫含量為135毫克/公斤(要求50),甲醇含量22.8%(要求0.3),其實質就是調和后的甲醇汽油。
“國內成品油質量目前正處于不斷升級過程中,但普遍采用的還是國二、國三標準,與國際上的歐四、歐五排放標準相差較大。如果加上調和油,則標準差距就更大了。”卓創資訊成品油分析師劉峰告訴記者,持續蔓延的霧霾天氣與國內調和油的泛濫也不無關聯。
據他透露,2012年國內調和油油品的流通量約在2200萬噸,約占國內汽柴燃消費量的8%左右。其中,汽油調和的量大約在750萬噸,柴油大約在1500萬噸的量,“而實際的調和油流通量甚至要高于這個數字,因為市場上還有一些船用燃料油也都是調和出來的。”
“這里頭還沒算上甲醇汽油和乙醇汽油,因為這兩個是有國家標準的,而且在部分省市是允許流通的。”劉峰說。
另一位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的前任高層則告訴本報記者,國內4萬多民營油企每年的成品油銷售量為1億噸,其中從正常渠道拿到的油源不過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都是通過各種非正常渠道提供的,其中就包括走私油、黑市油和調和油。
而在劉峰看來,大量的調和油由于質量指標參差不齊,部分遠不能達到國家正規油品標準,對于環境的污染勢必會造成更大的影響。
一家從事調和油生產的企業老板此前也曾向記者確認,他們生產的調和汽油在使用上和93號汽油差不多,加在汽車里燒肯定沒問題,只是尾氣排放可能不達標,苯含量會超標。
成品油管理體制存在漏洞
而在一些權威專家看來,由于價格機制的不透明和管理上的漏洞,這些具有價格優勢的調和油已成為現有成品油流通市場的一個補充渠道。
“現有成品油供應市場是由國有體制改制而來,很多成品油經營公司和加油站在原來壟斷體制下本就長期存在尋租現象,如今你再給他這個土壤,就很容易造成對現有成品油運轉機制的補充渠道。”能源戰略專家武建東對本報記者說。
他認為,這個尋求“補充”或者說“第二”渠道的方式可以明確認為,是一種因預期不明確導致企業產生套利沖動的行為。只要存在預期不明確和管理真空,就必然存在這樣的問題。
“這是中國在成品油管理體制上的一個失誤。”武建東不無遺憾地說。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