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渠道混亂內幕
電商們究竟編造了哪些謊言誘使消費者一步步走進消費陷阱?
據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化妝品網購規模達到了576.6億元,較2011年的372.6億元增長54.8%。預計未來幾年,化妝品網購仍將保持較快增長,到2015年化妝品網購交易規模有望超過1200億元。
一方面是前景無限好,另一方面是假貨猖獗不斷傷害消費者。電子商務觀察專家魯振旺表示,在化妝品、鞋、奢侈品領域,中國的垂直電商存在很嚴重的賣假貨行為。電商們究竟編造了哪些謊言誘使消費者一步步走進消費陷阱?
在廣州負責化妝品生產的資深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很多電商賣的產品很大一部分都是高仿貨。目前,高仿化妝品從生產到銷售的產業鏈已經非常成熟。
都是什么人在做高仿?這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通常是一些對供應鏈十分熟悉,能拿到OEM常用的材料或膏體的人。由于化妝品屬于暴利產品,有些高仿產品生產者甚至會采購上千萬元的機器來生產與真品極其相似的外包裝。而僅有極少人能接觸到這些生產者。
麗人麗裝CEO黃韜告訴記者,化妝品假貨在幾個渠道都有可能滲透。
第一種是代理商躥貨。有些中小品牌的經銷商完不成任務,但又想達到業績拿返點,就會把一些貨拿出來,低價賣給網絡渠道。由于代理本身是個封閉體系,產品量有限,為了維持這個穩定的下線,代理商沒貨時就提供假貨,維持常態供應。因此部分假貨出現在一級、二級經銷商處。而為了拿到低價貨的網站有時也很無辜,因為他們有時也搞不清拿到的是真貨還是假貨。
第二種是打著走私水貨的名義賣假貨。按照規定,進口產品必須要有中文標簽,比如注明產地、生產日期、進口商或經銷商,但這類產品的標注都是英文,沒有CIQ(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標簽。原本水貨是指,沒有通過繳關稅的方式進入境內、價格便宜的真貨。但是現在水貨早已成了假貨的代名詞。自從2012年海關發布嚴查走私貨的政策后,走私化妝品很難進入中國內地。現在廣州、深圳、東莞冒出很多代工廠,生產所謂的高仿產品,實際上就是盡量在瓶子等外包裝上仿造真品。
第三種是打著臨期產品的名義賣假貨。當產品保質期接近六個月時,商家一般就會開始進行折價銷售。這種產品可以直接從代理商或專柜獲取,但這樣的機遇可遇不可求,據業內人士透露,很多商家以這種由頭售賣假貨。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化妝品專柜最大的折扣通常在7折左右,最低達到6.5折,像一線雅詩蘭黛幾乎不會出現3~4折的產品,但是在國內一些化妝品網站經常可以看到國外一線品牌產品售價達到4折。
電子商務走向虛假繁榮
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鑒定證明幾乎成了賣家遭遇消費者投訴、要求退貨時的“避風港”。
化妝品和其他品類的商品不同,線上渠道至今未得到品牌廠商尤其是國際高端品牌的足夠重視,這成為阻礙中國化妝品網購良性發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黃韜表示,國外一線品牌不授權的原因首先是品牌授權管控擔責問題難解決。因為若授權后還出現假貨,那就要由品牌方來擔責。
魯振旺直言,若國家監管繼續缺失,電子商務將走向虛假繁榮。從制假到售假人人喊打,但為何這一過程卻又一路綠燈,消費者哭訴無門?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鑒定證明幾乎成了賣家遭遇消費者投訴、要求退貨時的“避風港”。
“對不起,按照公司的規定,我們不能提供鑒別化妝品真偽的服務。”這是記者在向伊麗莎白雅頓、契爾氏等品牌提出需要驗證網上購買的其品牌化妝品真偽時的回復。業內人表示能夠分辨出,卻無法提供認定假貨的證明。
專柜驗貨行不通,那是否可以尋求國家質檢機構的幫助?國家鑒定機構對個人用戶的通道目前幾乎是關閉的,一名普通的消費者,很少有時間有財力為此耗下去。
對此,王冠雄表示, 盡管電子商務競爭激烈,生存艱難,但是售假只能得到一時之利,并不是企業良性的發展方式。良好的業態環境不僅需要法律監管,更需從業者的自律。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