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迷途
談到流動資產“不抵”流動負債,盛志誠說:“動輒30億到40億元,拿什么來補?”除非行業再次迎來盈利爆發期。
但在投資紅利漸消、產能過剩矛盾突出等問題影響下,鋼企的日子愈加艱難。“今年一季度,國內鋼企盈利雖然有所改善,但二季度整體仍存在困難。”前述鋼企人士說。
蘭格鋼鐵信息研究中心市場監測顯示,截至5月17日,國內十大重點城市建筑鋼材除個別市場小漲外,大部分城市市場價格均以下跌為主。
這一景況實際早已存在。其中,螺紋鋼價格已跌到了三年半來的新低,熱卷雖然相對好一些,但跟年初高點相比也跌了700多元(噸價),跌幅達16%。
訂單滑落及需求持續不振,已迫使鋼企不得不下調產品出廠價格。就在昨天,國內最大民營鋼企沙鋼對其產品價格繼續作出下調,而此前,被認為是國內板材行業風向標的三大鋼廠(寶鋼、武鋼和鞍鋼)均已對其6月份價格做出了下調。
“之前的改善,更大程度是由于原料價格的走低,但企業存貨高增的這種盈利,很多都是賬面上的。”盛志誠認為,因為成品鋼材價格一直在下跌,結構供應過剩格局不改,如果需求繼續疲弱,行業日子會更難過。
根據中國企業聯合會的調查,去年我國鋼鐵、水泥、玻璃、電解鋁4個行業存在明顯的產能過剩,其中粗鋼產能利用率為75.8%。
此前本報報道,一些鋼廠原本以為政府還會通過類似2008年時的4萬億投資來救市,對政策預期的誤判讓一些企業業績再度承壓。這也能部分解釋大多數鋼廠此前依然開足馬力生產的原因。
一家中型鋼廠人士曾表示,相比停產之后員工工資、銀行利息方面的凈流出,堅持生產可能比停產虧得還要少。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