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揭秘:出廠價和售價 價差最少9倍
“眼鏡業的定價體系基本上遵循‘乘三乘三’法則。” 國內眼鏡主產地浙江溫州的一位眼鏡廠商如是告訴記者。以一塊折射率為1.56的黃金膜的樹脂鏡片為例,工廠出廠價20元左右,到了批發商手里會變成60塊錢,再到眼鏡店里會再乘以3,就會變成180塊錢。
“以此計算,從工廠出廠價到眼鏡店,至少是9倍價差。”上述人士強調,上述情況還只是中間環節較少的部分,如果經銷商分成一級經銷商、二級經銷商的話,這中間的倍數又將會放大。不論是國產品牌還是洋品牌,基本上都遵循上述定價規律。
“對于眼鏡廠商來說,生產鏡片是勞動密集型的薄利行業。”該人士表示,這也是為什么近年受經濟形勢的影響,國內眼鏡廠商生存壓力巨大、利潤微薄、一些中小企業相繼倒閉的原因。
批發商爆料:每一道中間環節加價至少一倍
潘家園國際眼鏡大廈的一名主要從事批發業務的眼鏡商人表示,他的鏡片是從總代理商處拿貨,而總代理商則是從生產廠家處拿貨。總代理給他的價格已經比出廠價翻了一到兩倍,這里面包括品牌使用推廣費用、公司運作管理費和產品利潤等多方面的加價因素。
而從他這里進貨的眼鏡零售店,他一般是加價一倍出售,這里面考慮到自己的各種運作、管理成本。這意味著,每道中間環節,加價至少一倍。
零售商叫屈:售價隨房租等成本上漲而漲
經營眼鏡店已有十多年的陳先生透露,自己從批發商進的貨,一般以進價兩到三倍的價格賣給消費者。
他告訴記者,眼鏡業并非如外人所想象的暴利,對于零售業者來說,主要體現在成本高昂。他的店鋪大約在60平方米左右,年租金已要五六十萬。而人工成本近年不斷攀升,4名雇員每年工資二三十萬,水電、稅費、店內設施折舊也要分攤到眼鏡價格上。因此眼鏡價格自然就水漲船高了。(文/記者 孫昌鑾 實習記者 張一凡 李璇;攝影/記者 汪震龍)
財經追蹤:
洋品牌被指控制價格
武漢中際眼鏡負責人董先生對記者表示,包括法國依視路、德國蔡司、日本豪雅等在內的多個國際眼鏡品牌對經銷商和零售商進行價格控制,在中國制定全國統一零售價體系,除了特殊要求可適當有八五折的Cye打折權限,正常情況下不能打折銷售。他自己因為沒有按照同行的價格體系賣眼鏡,而被眼鏡業內集體封殺,特別是中高端的洋品牌鏡片供應商,更是停止對其進行供貨。
董先生解釋,洋品牌在中國市場上鏡片進貨價為廠家制定的零售價的2至4折,如依視路一款眼鏡現片的進貨價一般是廠家指定零售價的2.5折左右,銷售毛利可以達到50%。于是,他自己進了依視路的鏡片后,以低價向市場銷售,遠低于同行最低8.5折到9折的價格,因此引來了同行的報復,依視路經銷商隨后停止了對中際眼鏡的供貨,后來他只能采取從外地開眼鏡店的親友處“串貨”的方式來繼續對洋品牌的銷售。
該公司與某洋品牌鏡片的《購銷協議》上寫明,供貨方對價格有明確規定,在產品價目表中,明確了該產品給經銷商的供貨價及統一零售價,經銷商銷售產品的價格,應按照制定的統一零售價出售,嚴禁低價拋售產品,如違反本條規定的,廠商有權停止供貨。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